山亭徐庄再现云峰寺遗址:巍巍摩崖峭壁世罕绝美风景
标签:
图片文化情感历史旅游 |
山亭徐庄再现云峰寺遗址
巍巍摩崖峭壁 世罕绝美风景

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西北部,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它叫赵山头,村里有一个古寺叫云峰寺。
坐落在云峰寺半山腰的原始古村,相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里已无人居住,房屋全部是青石砌磊,石板铺垫,村落残墙旧壁,石屋、石阶、石礳、泥缸等保存完好,独具原始古朴风格。山上云峰寺遗址,有原始痕迹,现存石碑、石龟、瓦砾等文物。从一道山涧沿石凳攀行而上,漫步其间,顿生穿越时空、远离喧嚣,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之感。百年苍桑、亘古不变,从中领略远古时代人们生活风情。
云峰寺源于云峰山,并与之一脉相承。
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凫城镇付庄村南侧的云峰山,海拔406米,其主峰名曰美女峰。云峰山绿树葱茏,浓荫蔽日,鸟语花香。其上,山花烂漫,风爽气凉,一碧万顷,云雾飘忽宛若仙境,景色宜人。山前的林带,草花环列,林木茂盛,峰峻崖陡,山岭的古木密林和蜿蜒山路,清凉幽意,宛如绿色城廓,展现原生态大自然的灵性。

处于徐庄镇赵山头村境内,云峰山的北麓,凸现云峰寺遗址。云峰寺始建于唐代,毁于清朝中叶。相传,古时寺内有众多和尚居内修行,供奉佛祖菩萨,香火鼎盛。乱世之秋,然有另类和尚,作践当地百姓,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有一年,清朝宰相刘墉微服私访来此,洞悉此情,便向乾隆皇上奏禀报,恰逢乾隆皇上心情不好,看过奏折怒气动容。据说,当时云峰寺里的住持与当朝有皇亲关系,乾隆便又很不耐烦,抬手一挥说道:“罢了,罢了!”,其意思是说算了吧。而刘墉却误认为是皇上下的圣旨,连忙答道;“领旨遵命!”。

于是,刘墉一道急令,要地方调兵将云峰寺的和尚捉拿归案,在西涝坡(今徐庄镇涝坡村西部的大片涝洼地)挖了一条沟,将这些作恶多端的和尚推进去,埋上黄土,把他们的脑袋露在外面,然后用耕地的耙子将他们全部给“耙”了,后将这些和尚的尸体埋在了云峰寺的西边,据说那里有一片坟头。此典故后来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一句歇后语:“云峰寺的和尚-----罢(耙)了!”一直流传至今。
巍峨崖壁世罕其俦
云峰寺南北东西走向,崖壁环绕林立,形成独特的水平构造地貌。摩崖坡度一般大于60°,有的超过90°,耸立挺拔或逆坡倾斜,由于形态受岩性支配,其种类有悬崖、额状崖、凹状崖和阶梯状崖。陡壁料峭,岩石坚硬,沿垂直节理进行,形成阶级状崖,夹有软弱岩层而形成凹状崖或岩洞,千奇百态,奇形怪状。


身值于巍峨的崖壁之中,仰望上端,呈现上面的溜痕、石沟和小溶洞等地貌。惊奇地看到一幅幅天然的水墨壁画、文字和神奇的相似人物、动物、花鸟虫鱼等钟乳石雕,形状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其名曰:“花果山水帘洞”、“石伞”、“金蟾”、“玉龟探海”、“海马”、“双对人”、“石面人”、“石床”等。惊现自上而下的水墨流痕天然书法:“佛”、“得佛”、“舍得”,高达六、七米,十分壮观,引人入胜。
据地质专家考证,这些壁雕流墨花纹的形成,多产生在含钙质胶结物和含有石灰岩砾石岩,当岩壁受水流溶蚀后,就会出现宽浅的溜痕和石团、石沟。

举目眺望云峰寺,高差60米的崖壁之上,一条蜿蜒曲折的步道正伴着四周春色,像一条银蛇穿行徘徊,彰显雄伟魅力。极具特色的山涧步道,由云峰寺脚下延伸至东山半山腰,沿路串联起景观,着重体现“路在山上、山上景观”。
步道采用平整的方式,层层而上修建,呈现出凌空飞度的独特视觉体验,极具空中特色。顺着步道向上而行,将步道的蜿蜒曲折展现得淋漓尽致,既凸显崖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又与崖壁奇观交相呼应,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寻踪云峰寺老石墙,从飞仙岩蜿蜒向东,崖壁奇陡,上下落差达60米左右,崖壁上还留有明显的古村痕迹,具有浓郁的山乡特色。


除了“炫酷”的外形和超高的颜值,这条步道兼具良好的实用性。依山攀登步道,进入崖壁公园,可以直达崖壁顶部,一览云峰寺全貌,绕缠山涧的层层梯田尽收眼底。“从云峰寺一路沿着步道走上去,就仿佛从古朴的历史感中渐渐走近现代乡村新貌,这种“连接古今”的感觉很奇妙。









在悬崖峭壁上撰刻毛体书法,无疑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首先,山上峰峻陡峭,峡谷幽深,无路可攀,即便是撰刻上去,无人看得到,又有何意义?


于跃贵是条敢打敢拼的汉子。他今年50多岁,自担任赵山头村主任以来,一心扑在集体上,总想为村里的老百姓做点实事,让村民百姓发家致富是他的心愿。他不单单是村委主任,他有自己的企业,是一位响当当的农民企业家。于跃贵向记者介绍说,俺赵山头村地处偏僻,山岭瘠薄,老百姓全靠种植花椒养家糊口,集体没有副业,村民生活并不富裕。赵山头4个自然村,1000多口人,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打工,留守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儿童。过去,这个村很穷,特别是云峰寺山脚下,山草茂密丛生,土层厚积,经过常年风化,水土流失,地面上露出的全是岩石,虽有梯田,但也只能种植花椒,农民们靠的就是这点收入。



摩崖带的山路全是于跃贵个人出资修筑的。他修筑山路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开发乡村旅游,展现云峰寺古村大自然风貌,打造摩崖红色文化风景区,建设美丽乡村,让赵山头村民发家致富,实现幸福梦。其实,于跃贵的心中也充满着红色的革命情结,他的大爷爷、三爷爷在革命战争年代都是革命军人,是红色的后代。

于跃贵以敢打敢拼的精神,在山坳、峡谷里带领村民开山劈岭,打起了攻坚战。他调来几辆勾机,硬是在沟壑峡谷里劈出一条条路来,风餐露宿山半腰,他磨烂了好几双球鞋,刮破撕扯了好几条裤子,瘦了十几斤肉。有时傍晚散工后,他一个人背靠大山,流着眼泪大声喊上几嗓子,第二天照样上山。他没有退缩,从不气馁,一股劲地奋战了整整一年。2020年开始动工,截至今年已完成10公里,并且继续沿着崖壁扩展。现有的山路游客已能驾车驶入摩崖风景区,不少游客感慨地说,云峰山崖壁劈山筑路再现愚公精神,是一个创举!
路修好了,于跃贵立马去邀请毛体书法家杜传伟上山。
杜传伟得到信息十分震感,他万万没想到于跃贵承的诺变为了现实,他毫不犹豫地卷起了铺盖来到了赵山头,开始了他的摩崖毛体书法创作,他把它确定为“十里摩崖毛泽东文化长廊工程”。

杜传伟是位军人出身,有25年军人生涯的转业干部。现为中国毛体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会长,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山东省分会会长,华人书法名家网总监,全国毛体书法家评选活动总策划、毛体书法艺术园总策划、国际华人当代书画名家评选活动总策划。
杜传伟的老家是山东高密,他自幼受外公的影响,他的外公是村里的知名文化人,写一手好字,十里八乡很有名气。他经常模仿外公的字练习书法,四十多年临池不辍。他博览碑帖,众纳百家,勤学静悟,潜心研摹,深得书体之道,章法之情,技法之神,取自然之美,展自家风采,书体舒畅自然,章法错落有致,技法精道娴熟。后来,他专攻毛体书法,将传统、毛体、现代书法风格相结合,形成了自然和谐激昂的书法艺术风格。

杜传伟酷爱毛泽东书法,并把它作为一种时代文化来传承,也是他终生的事业追求。在摩崖上撰刻毛泽东书法是他多年来的愿望,他敬仰领袖,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传承毛泽东书法文化,其目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和传播,引导人们坚定跟党走。他向记者介绍说,赵山头村不光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山村,它还是一个红色村庄。在抗日战争年代,云峰寺山上的石间棚,就曾住有一个连的八路军战士,在这里八路军战士与日军展开过一次战斗。一位八路军战士叫于德成,在战斗中从悬崖上摔了下来,幸被树枝担了一下没有牺牲。前些年,这位八路军老战士健在时,曾让他的儿子千里迢迢从南方找到了这里,并愿出资在云峰寺山上立一块纪念碑,以此来纪念在这里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八路军战士,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心愿。

赵山头这一历史古村、红色文化村具有灿烂的旅游风景名胜,巍峨大峡谷,深藏于鲁南平原腹地;流淌千年的古薛河水,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造就了云峰寺奇幽秀峻的峡谷文化风光。熊烈抗战烽火,血与火的战斗洗礼,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修复云峰寺古村遗址,开发红色崖壁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打造十里摩崖毛泽东文化长廊,是一项功在千秋的阳光工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的人文历史和红色历史,从发展的眼光看,云峰寺遗址和摩崖文化的开发对当地旅游事业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很多来这里的游客激动地说:“我们是第一次来到这里,这里竟然有这么一个壮丽河山所在,特别是开发筑路者和撰刻艺术家,他们的创造体现出他们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