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白女士,52岁,已婚,籍贯北京。
主诉:左肺中低分化腺癌术后4年,放化疗后。
现病史:患者05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血,于中科院肿瘤医院行胸CT示:左肺上叶舌段癌,病变侵犯斜裂胸膜,左肺门淋巴结肿大、转移。遂于05年10月17日行左肺上叶肿物切除术,肿物大小:2.5×2.5×2cm,术后病理:(左肺上叶肿物)冰冻,肺中低分化腺癌,部分呈鳞状分化,肿瘤累及脏层胸膜,累及段支气管,未累及叶支气管,支气管切缘未见癌。淋巴结转移性腺癌(5/24)上叶支气管吧旁淋巴结1/4,隆突下淋巴结2/8。(舌叶主动脉旁淋巴结)纤维血管组织,可见脉管瘤栓,未见淋巴结。05年11月16日-06年1月18日行4周期化疗,方案为顺铂+健择,复查胸CT增强结果显示:左肺术后改变,右肺门淋巴结轻度增大。遂06年3月22日-06年7月7日改用紫杉醇+卡铂化疗2周期,单药泰索帝化疗2周期,06年9月15日复查胸CT增强显示:右侧肺门肿大淋巴结较前增大,现约2.4cm,右下肺韧带淋巴结较前增大,现约2cm,考虑病变较前进展,右侧胸膜下可见小结节状影,同前相仿,斜裂叶间胸膜结节较前具体,余同前无明显变化。评价为NR。06年8月22日-9月30日予中科院肿瘤医院释行肺部三维立体放疗,DT=5000Gy/25F/29D,放疗期间出现咳嗽、咽痛及吞咽疼痛等不适,服用中药后缓解。复查胸CT与06年9月15日CT比较见:右肺门及右下肺韧带处淋巴结较前缩小,现大者约1.8cm,余同前。患者自2005年11月4日起就诊于我院肿瘤门诊王笑民院长处,口服中药治疗至今,病情一直较平稳,身体状况良好。
既往史:冠心病、高血压十余年,服药控制尚可,否认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生于北京,长期居于此地;无疫地、区接触史;适龄婚育,子女体键。月经史:13 7/30 49
。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否认相关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诊断:
中医诊断: 肺癌
肺脾两虚,余毒未尽
西医诊断:左肺中低分化腺癌术后4年
治疗经过:
2005年11月4日首次就诊,症见:咳嗽,可咳出白色泡沫痰,胸闷憋气,刀口处疼痛,纳差,二便尚可,眠差,入睡困难,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滑。患者10月刚行手术,身体虚弱,肺脾气虚,则见咳嗽,胸闷憋气,治以益气健脾,养心安神,方药如下:
桑叶10g 桑梗15g
法半夏10g 厚朴10g
杏仁10g 桔梗10g
石上柏15g 茯苓15g
白术10g 炒枣仁20g
远志15g 沙参15g
麦冬20g 木香10g
砂仁10g 珍珠母20g
夜交藤30g 生甘草10g
蛇舌草20g 焦神曲20g
7付,水煎服日2次
2005年12月23日复诊,患者于11月16日-12月7日行2周期顺铂+健择化疗,症见:咳嗽好转,乏力明显,纳差,夜尿频,大便干,眠差。患者已行2周期化疗,目前乏力纳差,考虑为化疗副反应,中药以补益脾肾为主,意在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增加化疗效果,方药如下:
补骨脂30g 巴戟天20g
熟地30g 肉桂2g
山萸肉10g 首乌藤30g
五味子10g 茯苓10g
白术10g 生黄芪30g
炒知柏各10g 麦冬15g
牛膝10g 炒枣仁30g
龙葵30g 桑寄生15g
白英30g 女贞子15g
枸杞子15g 芡实20g
21付,水煎服日2次
2005年1月13日复诊,患者1月18日行第4周期化疗,症状同上无明显变化,仍以食欲不振,眠差为主,上方去芡实、牛膝、白英,加用阿胶珠、川连、太子参、茯苓、白术、生薏米、山药增加其健脾和胃、养心安神之功。
2006年6月6日复诊,肿瘤标志物:SCC:0ng/ml,CYFRA21-1:1.04ng/ml, NSE:14.34
ng/ml,复查胸CT增强结果显示:左肺术后改变,右肺门淋巴结轻度增大。考虑肿瘤进展,06年3月22日-4月19日以紫杉醇+卡铂化疗2周期控制肿瘤。就诊时见:无明显咳嗽咳痰,乏力,心慌汗出,纳可,二便调,眠差,舌暗红有瘀斑苔腻,脉细。中医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方药如下:
海藻30g 甘草10g
浙贝母15g 黄药子10g
木鳖子6g 龙葵30g
白英30g 僵蚕15g
石上柏15g 杏仁10g 珍珠母30g
炒枣仁30g
浮小麦30g 大枣6枚
草河车15g 首乌藤30g
生黄芪30g 太子参30g
28付,水煎服日2次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