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攻防策略》—卵巢癌分期与治疗
(2009-01-04 22:46:22)
标签:
健康 |
分类: 癌症攻防策略 |
一、概述
卵巢肿瘤属妇科常见肿瘤,以良性肿瘤占大多数,但卵巢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早期症状隐蔽,确诊时有2/3已属于晚期;加之病理分类繁多,生物学特性不同,放化疗敏感性各异,且肿瘤易产生耐药,故预后较差。中医古籍中所载“肠覃”、“症瘕”病状与卵巢癌相类似。
世界各地卵巢癌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北欧、北美最高,日本最低。根据我国试点县市恶性肿瘤发病调查北京地区卵巢和其它子宫附件恶性肿瘤发病率1988~1992年统计为5.7/10万妇女人口;上海市区为7.6/10万妇女人口,均占恶性肿瘤发病第8位。卵巢癌可以发生在妇女一生中任何时期,发病年龄与其所患肿瘤的类型有关。卵巢癌多发生在绝经后妇女,国外发病高峰为62岁,国内发病年龄略低,约50岁。恶性卵巢生殖细胞瘤多发生于青少年,高发年龄为20岁。21岁前2/3的卵巢恶性肿瘤是生殖细胞瘤。恶性畸胎瘤患者年龄平均为14~21岁。
卵巢癌病因不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晚婚、不育者患卵巢癌的危险性相对增高;妊娠不排卵及长期服用避孕药,可减少卵巢癌的发生。其它如饮食因素——摄入过多动物脂肪,环境因素如接触石棉、滑石粉,以及长期服用非避孕性外源性雌激素,青春期前后病毒感染等均与卵巢癌发病有关。
卵巢癌病理种类繁多,素有“癌库”之称,有生殖细胞-性索-基质肿瘤、卵巢网肿瘤、间皮瘤、来源不肯定的肿瘤、妊娠滋养层的疾病、恶性淋巴瘤6类,以浆液腺癌、粘液腺癌最为常见,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移行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少见。恶性生殖细胞瘤和性腺间质肿瘤亦少见。
二、临床及TNM分期
TNM分期FIGO分期
PT1Ⅰ期
PT1a Ⅰa期 肿瘤限于一侧卵巢,包膜完整,卵巢表面无肿瘤,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无癌细胞
PT1b Ⅰb期 肿瘤限于双侧卵巢,包膜完整,卵巢表面无肿瘤,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无癌细胞
PT1c Ⅰc期 肿瘤限于一侧或双侧卵巢,伴有肿瘤包膜破裂,或/和卵巢表面有肿瘤,或/和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有癌细胞
PT2Ⅱ期 肿瘤累及一侧或双侧卵巢,伴盆腔转移
PT2a Ⅱa期 蔓延或种植到子宫或卵管
PT2b Ⅱb期 蔓延到其它盆腔组织
PT2c Ⅱc期 Ⅱa或Ⅱb,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有癌细胞
PT3Ⅲ期 肿瘤累及一侧或双侧卵巢,伴有病理证实的盆腔外腹膜转移,或/和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包括腹主动脉旁、盆腔及腹股沟淋巴结)
PT3a Ⅲa期 仅有超出盆腔的镜下转移
PT3b Ⅲb期 超出盆腔的腹膜转移结节最大直径≤2cm
PT3c Ⅲc期 超出盆腔的腹膜转移结节最大直径﹥2cm,和/或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PMⅣ期 远处转移
注:(1)肝包膜转移属T3/Ⅲ期,肝实质转移属M1/Ⅳ期
(2)胸腔积液必须有阳性细胞学检查方属M1/Ⅳ期
三、攻防原则
(一)卵巢癌
I期:探查分期+手术根治+辅助化疗+中医药调理。
Ⅱ、Ⅲ、Ⅳ期:剖腹探查分期+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辅助化疗+中医药调理。
完成化疗疗程后,如临床检查无肿瘤证据可行二次剖腹探查+二次手术切除(如二探阳性)+二线方案化疗。
年老、体弱、或肿瘤固定者,术前化疗2—3疗程+根治手术+术后化疗+中医药调理。
(二)恶性生殖细胞瘤
Ⅰ~Ⅱ期,强调全面探查、分期,切除原发灶及转移灶,保留子宫及对侧附件。除了Ⅰa 期Grade Ⅰ级的未成熟畸胎瘤外,术后均需化疗。如术后无残存肿瘤,一般3-4疗程。并严密随诊。
Ⅲ~Ⅳ期,肿瘤细胞减灭术同上皮癌,术后化疗一般5-6个疗程。
未控复发,二线化疗,佐以手术。
(三)颗粒卵泡膜细胞瘤
多发生于绝经前后,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化疗以顺铂联合方案为主,目前多用PEB方案。复发转移后疗效差。
四、中医调理
(一)辩证分型
1、湿热郁毒型
主要症状:腹部肿块,小腹胀痛,或伴有腹水,不规则阴道出血,口干苦、不欲饮。便干尿黄,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处方:半枝莲,龙葵,白花蛇舌草,白英,川楝子,车前草,土茯苓,瞿麦,败酱草,鳖甲,大腹皮。
2、气血淤滞型。
主要症状:腹部包块坚硬固定,腹胀,腹部有时刺痛,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无华,形体消瘦,肌肤甲错,神疲乏力,二便不畅,尿黄少。舌有淤斑及暗紫,脉细涩或细弦。
中医治法:理气活血,软坚消积。
处方:当归,川芎,三棱,莪术,元胡,川楝子,川朴,乌药,鸡血藤,龙葵,生牡蛎,土茯苓,干蟾,生芪。
3、痰湿凝聚型。
主要症状:腹部胀满,可触及腹部坚硬肿块及腹股沟或皮下结节肿物,胃脘胀,时有恶心.面虚浮肿,身倦无力,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治法:健脾利湿,化痰散结。
处方:党参,生芪,白术,茯苓,车前子,山慈姑,夏枯草,赤芍,半夏,猪苓,海藻,厚朴,内金。
4、气阴两虚型。
主要症状: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午后低热,神疲乏力,心悸烦躁,日渐消瘦,喜凉饮,尿少便干,舌淡边尖红,或有裂纹,苔薄,脉细弱。
中医治法:益气养阴,退热除烦。
处方:生芪,党参,白术,白芍,麦冬,生地,天花粉,沙参,五味子,栀子,木香,柏子仁。
(二)常用单验方
1、加味犀黄丸:麝香、人工牛黄、乳香、没药、三七粉、山慈姑等。
2、化瘀丸:水蛭、虻虫、王不留行、蟅虫、桃仁、郁金、草河车、生牡蛎、赤芍等。
3、大黄蟅虫丸: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蛴螬、干膝、生地黄等。
4、活血止痛散:土鳖虫、当归、乳香、三七等。
5、化痰丸:党参、熟地、紫河车、马钱子、甘草。
六、攻防结合
卵巢癌经放、化疗后的毒副反应很大,尤其对消化机能、骨髓造血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病人不能继续顺利进行治疗,严重影响了疗效。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治疗卵巢癌极为重要的一环。
(一)手术与中医药结合
手术前后服用中药,则能明显提高手术效果,调整脏腑功能,增加免疫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能延长寿命,提高远期生存率。常用药如黄茂、刺五加、当归、冬虫夏草、蛇莓等。
(二)化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病人接受化学药物治疗后,可造成机体热毒炽盛,津液受损,气血损伤,脾胃失调以及肝肾亏损等。因此在病人化疗的同时,服用一些扶正清热之剂,既能增加化疗的疗效,又能减轻或减少化疗的毒性反应,使患者顺利地全程接受化疗,促使病情稳定或趋向好转。常用药为黄芪,西洋参,玄参,生地,女贞子,沙参,麦冬,黄芩,公英,连翘等。
(三)放疗与中医药结合
放疗对人体的气阴损害较重,而且可引起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以及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在放疗期间服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则能明显减轻放疗的副作用,而且有放疗增效作用。常用药有蒲公英、半枝莲、白蒺藜、龙葵、生地、麦冬、玄参、花粉、芦根等。
(四)免疫疗法与中药结合
卵巢癌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在免疫治疗的同时配合服用温补气血、滋补肝肾类中药,可提高免疫效果。常用药有黄芪、党参、红参、紫河车、龙眼肉、杞子、补骨脂、菟丝子、仙茅、淡附片等。
七、最新进展
(一)新抗癌药的临床应用
近来已在临床应用对卵巢癌有效的药物有:乐铂、草酸铂、Nedaplatin(254-s)、异长春花碱、紫杉醇、紫杉特尔、托朴特肯、依莲洛特肯等。
(二)生物治疗
1、细胞毒性或自杀基因治疗:国外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自杀基因治疗卵巢癌特别是腹腔给药是安全的,但反应率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美国ONYX药物公司制备的ONYX 015只能在缺乏P53的肿瘤细胞内复制,一项Ⅱ期临床试验显示, ONYX 015配合5-Fu/顺铂化疗治疗30例难治性头颈部癌,总有效率达63%。由于卵巢癌常常发生P53基因的突变,故ONYX 015也极有可能用于治疗晚期和复发性卵巢癌。
3、目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尚未批准任何治疗性肿瘤疫苗上市,但肿瘤疫苗治疗黑色素瘤、乳腺癌和卵巢癌的Ⅱ、Ⅲ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此外,抗体和核素偶联,双功能抗体,抗体与毒素、光敏物质、细胞因子等基因重组构建免疫毒素和免疫因子等融合蛋白均为目前研究的前沿课题。
卵巢肿瘤属妇科常见肿瘤,以良性肿瘤占大多数,但卵巢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早期症状隐蔽,确诊时有2/3已属于晚期;加之病理分类繁多,生物学特性不同,放化疗敏感性各异,且肿瘤易产生耐药,故预后较差。中医古籍中所载“肠覃”、“症瘕”病状与卵巢癌相类似。
世界各地卵巢癌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北欧、北美最高,日本最低。根据我国试点县市恶性肿瘤发病调查北京地区卵巢和其它子宫附件恶性肿瘤发病率1988~1992年统计为5.7/10万妇女人口;上海市区为7.6/10万妇女人口,均占恶性肿瘤发病第8位。卵巢癌可以发生在妇女一生中任何时期,发病年龄与其所患肿瘤的类型有关。卵巢癌多发生在绝经后妇女,国外发病高峰为62岁,国内发病年龄略低,约50岁。恶性卵巢生殖细胞瘤多发生于青少年,高发年龄为20岁。21岁前2/3的卵巢恶性肿瘤是生殖细胞瘤。恶性畸胎瘤患者年龄平均为14~21岁。
卵巢癌病因不明,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晚婚、不育者患卵巢癌的危险性相对增高;妊娠不排卵及长期服用避孕药,可减少卵巢癌的发生。其它如饮食因素——摄入过多动物脂肪,环境因素如接触石棉、滑石粉,以及长期服用非避孕性外源性雌激素,青春期前后病毒感染等均与卵巢癌发病有关。
卵巢癌病理种类繁多,素有“癌库”之称,有生殖细胞-性索-基质肿瘤、卵巢网肿瘤、间皮瘤、来源不肯定的肿瘤、妊娠滋养层的疾病、恶性淋巴瘤6类,以浆液腺癌、粘液腺癌最为常见,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移行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少见。恶性生殖细胞瘤和性腺间质肿瘤亦少见。
二、临床及TNM分期
TNM分期
PT1
PT2
PT3
PM
注:(1)肝包膜转移属T3/Ⅲ期,肝实质转移属M1/Ⅳ期
(2)胸腔积液必须有阳性细胞学检查方属M1/Ⅳ期
三、攻防原则
(一)卵巢癌
I期:探查分期+手术根治+辅助化疗+中医药调理。
Ⅱ、Ⅲ、Ⅳ期:剖腹探查分期+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辅助化疗+中医药调理。
完成化疗疗程后,如临床检查无肿瘤证据可行二次剖腹探查+二次手术切除(如二探阳性)+二线方案化疗。
年老、体弱、或肿瘤固定者,术前化疗2—3疗程+根治手术+术后化疗+中医药调理。
(二)恶性生殖细胞瘤
Ⅰ~Ⅱ期,强调全面探查、分期,切除原发灶及转移灶,保留子宫及对侧附件。除了Ⅰa 期Grade Ⅰ级的未成熟畸胎瘤外,术后均需化疗。如术后无残存肿瘤,一般3-4疗程。并严密随诊。
未控复发,二线化疗,佐以手术。
(三)颗粒卵泡膜细胞瘤
四、中医调理
(一)辩证分型
1、湿热郁毒型
主要症状:腹部肿块,小腹胀痛,或伴有腹水,不规则阴道出血,口干苦、不欲饮。便干尿黄,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处方:半枝莲,龙葵,白花蛇舌草,白英,川楝子,车前草,土茯苓,瞿麦,败酱草,鳖甲,大腹皮。
2、气血淤滞型。
主要症状:腹部包块坚硬固定,腹胀,腹部有时刺痛,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无华,形体消瘦,肌肤甲错,神疲乏力,二便不畅,尿黄少。舌有淤斑及暗紫,脉细涩或细弦。
中医治法:理气活血,软坚消积。
处方:当归,川芎,三棱,莪术,元胡,川楝子,川朴,乌药,鸡血藤,龙葵,生牡蛎,土茯苓,干蟾,生芪。
3、痰湿凝聚型。
主要症状:腹部胀满,可触及腹部坚硬肿块及腹股沟或皮下结节肿物,胃脘胀,时有恶心.面虚浮肿,身倦无力,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治法:健脾利湿,化痰散结。
处方:党参,生芪,白术,茯苓,车前子,山慈姑,夏枯草,赤芍,半夏,猪苓,海藻,厚朴,内金。
4、气阴两虚型。
主要症状: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午后低热,神疲乏力,心悸烦躁,日渐消瘦,喜凉饮,尿少便干,舌淡边尖红,或有裂纹,苔薄,脉细弱。
中医治法:益气养阴,退热除烦。
处方:生芪,党参,白术,白芍,麦冬,生地,天花粉,沙参,五味子,栀子,木香,柏子仁。
(二)常用单验方
1、加味犀黄丸:麝香、人工牛黄、乳香、没药、三七粉、山慈姑等。
2、化瘀丸:水蛭、虻虫、王不留行、蟅虫、桃仁、郁金、草河车、生牡蛎、赤芍等。
3、大黄蟅虫丸: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蛴螬、干膝、生地黄等。
4、活血止痛散:土鳖虫、当归、乳香、三七等。
5、化痰丸:党参、熟地、紫河车、马钱子、甘草。
六、攻防结合
卵巢癌经放、化疗后的毒副反应很大,尤其对消化机能、骨髓造血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病人不能继续顺利进行治疗,严重影响了疗效。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治疗卵巢癌极为重要的一环。
(一)手术与中医药结合
手术前后服用中药,则能明显提高手术效果,调整脏腑功能,增加免疫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能延长寿命,提高远期生存率。常用药如黄茂、刺五加、当归、冬虫夏草、蛇莓等。
(二)化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病人接受化学药物治疗后,可造成机体热毒炽盛,津液受损,气血损伤,脾胃失调以及肝肾亏损等。因此在病人化疗的同时,服用一些扶正清热之剂,既能增加化疗的疗效,又能减轻或减少化疗的毒性反应,使患者顺利地全程接受化疗,促使病情稳定或趋向好转。常用药为黄芪,西洋参,玄参,生地,女贞子,沙参,麦冬,黄芩,公英,连翘等。
(三)放疗与中医药结合
放疗对人体的气阴损害较重,而且可引起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以及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在放疗期间服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则能明显减轻放疗的副作用,而且有放疗增效作用。常用药有蒲公英、半枝莲、白蒺藜、龙葵、生地、麦冬、玄参、花粉、芦根等。
(四)免疫疗法与中药结合
卵巢癌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在免疫治疗的同时配合服用温补气血、滋补肝肾类中药,可提高免疫效果。常用药有黄芪、党参、红参、紫河车、龙眼肉、杞子、补骨脂、菟丝子、仙茅、淡附片等。
七、最新进展
(一)新抗癌药的临床应用
近来已在临床应用对卵巢癌有效的药物有:乐铂、草酸铂、Nedaplatin(254-s)、异长春花碱、紫杉醇、紫杉特尔、托朴特肯、依莲洛特肯等。
(二)生物治疗
1、细胞毒性或自杀基因治疗:国外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自杀基因治疗卵巢癌特别是腹腔给药是安全的,但反应率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美国ONYX药物公司制备的ONYX 015只能在缺乏P53的肿瘤细胞内复制,一项Ⅱ期临床试验显示, ONYX 015配合5-Fu/顺铂化疗治疗30例难治性头颈部癌,总有效率达63%。由于卵巢癌常常发生P53基因的突变,故ONYX 015也极有可能用于治疗晚期和复发性卵巢癌。
3、目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尚未批准任何治疗性肿瘤疫苗上市,但肿瘤疫苗治疗黑色素瘤、乳腺癌和卵巢癌的Ⅱ、Ⅲ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此外,抗体和核素偶联,双功能抗体,抗体与毒素、光敏物质、细胞因子等基因重组构建免疫毒素和免疫因子等融合蛋白均为目前研究的前沿课题。
前一篇:《癌症攻防策略》—肺癌分期与治疗
后一篇:恶性淋巴瘤概述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