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玲珑剔透,极致的石雕艺术
标签:
柬埔寨吴哥石雕艺术人文地理行吟视界 |
分类: 追光逐影 |

“斑蒂丝蕾”(女王宫,Banteay
Srei),历经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 II)和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两代吴哥国王的建造,耗时
39 年。虽空间尺度远不及吴哥王朝的其他建筑,但其精致程度则可谓首屈一指、登峰造极
THE BEAUTY OF ANGKOR
斑蒂丝蕾的石雕图案,像波斯的地毯,
像中国的丝绣,像中古欧洲大教堂的玻璃花窗,
像闪动的火焰,像舒展的藤蔓,
像一次无法再记起的迷离错综的梦……
——蒋勋
在凉爽的晨风中启程,这次要去观察的是吴哥王朝早期的两座建筑。时光倒流至公元9世纪晚期到 10 世纪晚期,这个时期是吴哥寺庙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法从红砖向砂岩石块、从砖雕向石雕逐步过渡的时代,其代表作品当数普力科寺(Preah Ko)和“斑蒂丝蕾”(Banteay Srei)。前者是吴哥王朝早期红砖风格建筑的代表,而后者则是由砖雕无微不至的细密繁复转化成不可思议的石雕工法的杰作。
吴哥与埃及的雕刻艺术风格明显不同,前者由砖石块雕刻拼接聚合而成,展现了细腻和细节的美;后者由巨石整体雕刻而成,表现了浑厚和坚实的美。吴哥的雕刻工法,源于传统的砖雕经验,建材的改变,块体堆砌的建筑方式未变,石雕工法在传承砖雕技艺的基础上具有了叹为观止的魔力。
如果说“斑蒂丝蕾”是玲珑剔透的石雕艺术极致,那么普力科寺则在朴素简单中体现了一种开国的庄严。二者联系在一起,可以让观光者全面把握吴哥王朝建筑的演变脉路。

在通王城(Angkor Thom)东北约 21 公里处荔枝山(Phnom
Kullen)附近,有一座以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著称于世的寺院,它就是被誉为“吴哥艺术宝石”的“斑蒂丝蕾”(Banteay
Srei)

空间院落的尺度布局给人以十分的亲近感,门楼尺度并不高大,甚至显得格外谦逊与宁静,宛如一位退隐高僧的静修之所

“斑蒂丝蕾”规模不大,呈正方形,坐西朝东,内外有三层围墙,东西各有一个入口。经过东面的一条引道,即可步入正门

这是一座典型的印度教婆罗门风格建筑群,这样的建筑在印度古城里有很多。而“斑蒂丝蕾”则是璀璨的吴哥文明项链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进入“斑蒂丝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门楣,它们以极尽奢华的方式,全面装饰了极致的雕花

印度教最高主神湿婆(Siva,毁灭之神)的雕像位居建筑群中央(南面是创造神梵天,北面是守护神毗湿奴),他拥抱着妻子端坐在五重山上,恶魔拉伐那幻化出无数个头颅和手臂,大地震动,猴子与狮、象躲藏奔跑,神鸟向四面飞翔

这里的门没有实际功能,似乎不再是建筑上的一种实用空间,而都是用石雕的形式进行的装饰,象征着无比的华丽与庄严

每座建筑的门楣顶端,都置放着诸神。这里是开启通向印度教诸神世界的大门,而这些门寓意着只有神才能进出

门楣上的图案,有着诸多神话的传说,红色的砂岩雕成神兽,镂空的浪花,一重一重,向上涌动。要想完全领悟其中的缘由和寓意,非得下功夫苦研一番

“斑蒂丝蕾”建筑繁复细腻的雕工,让我异常惊叹。这哪里是在砂岩上的雕刻,分明就是一幅幅精美的织锦

吴哥王朝无数的工匠们,耗费了 33
年的时光,不是用雕刻刀具,而是用一根根绵细的纤维,在坚硬的石头上穿梭编织而成

无微不至雕刻的建筑物和哈努曼、噶鲁达的护法塑像,都选择含玫瑰红的细质砂岩作为雕刻石材。虽经岁月的洗礼,石质表面已透露出石质中浅浅的粉红色泽

“斑蒂丝蕾”的窗柱,造型浑圆,变换着对称的尺度,相配精雕细琢的门柱,十分和谐。只可惜如今已看不到原本的五彩
女神阿普莎拉(Apsara)当然不会在这里缺席,其优雅的姿态尤为吸引人,精美程度,绝不会输于吴哥寺的女神浮雕

“斑蒂丝蕾”建筑上的这些浮雕,刀工流畅细腻,造型繁复圆润,线条纤巧柔美,色彩鲜艳妩媚,无处不是玲珑剔透,在吴哥王朝的浮雕中称得上首屈一指

极致的石雕,像飘动的火焰,像舒展的藤蔓,像镂空的牙雕,让人迷恋难返

如若不是 19
世纪末法国对柬埔寨殖民时期的掠夺、盗毁,如此美的东方文明,将更为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位于罗洛斯(Roluos)遗址内的普力科寺(Preah
Ko),是吴哥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Ⅰ)修建的皇家宗庙。前方中央砖塔祀奉高棉帝国的开国之祖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北面的一座祀奉因陀罗跋摩一世的祖父鲁特思瓦拉(Rudrecvara),南面一座则祀奉他的父亲普立提藩陀跋摩(Prithivindrevarman)。塔楼台阶上守护的石狮,昂首蹲坐远眺。阶梯前的黄牛石雕为湿婆的坐骑“难敌”
作为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建都罗洛斯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国寺建筑,普力科寺距今已有 11
个多世纪的历史

由于岁月与战乱的毁坏,使得普力科寺的整体修复异常艰难。烈日里,修复寺院的工匠正在细心地用毛刷清除风化后积淀的粉尘

未完成修复的建筑物旁依然支撑着脚手架,修整后的红砖墙体屹立在旁。在普力科寺,不仅可以看到岁月的沧桑,也能透过岁月的剥蚀让人们了解吴哥文明的演变史

正殿六座砖塔式建筑主体修复完成已对游人开放,而无法复原的雕刻石件则依然静卧在空地上。它们还要等待多久,尚不得而知

普力科寺主殿后方的三座砖塔,分别祀奉着三位国王的皇后。由于年代久远,其受损程度较大,好在建筑物红砖主体依然稳固

主殿后方的母系宗庙,女神的雕像镶嵌塔中。裸露的红砖结构、残缺的塔基依然清晰可见。让人直接地观察到从砖造到石材结构,从灰泥壁雕到砂岩石雕的演进过程

相对吴哥城的华丽伟大,罗洛斯遗址的普力科寺显得朴素简单,却不失新建定都的高棉王朝的开国庄严。据出土的碑铭记载,因陀罗跋摩一世在此安置诸神祖先之灵后,吴哥王朝迎来了长达三四百年辉煌盛世的历史

在以建筑时间的倒置方式回品“斑蒂丝蕾”和普力科寺后,我的心情依旧难以平复
之所以用去如此多的篇幅,是因为它们在高棉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个半世纪后,高棉民族充分消化吸收印度教建筑之精华
创造性地把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元素嵌合之间
这才诞生了之后流芳百世的吴哥寺(Angkor Wat)和巴戎寺(Bayon)
|
■ ■
■ ■
|
|
STONE CARVING
ART
THE BEAUTY
OF ANGKOR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