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交织共存,延展的生命力量


标签:
柬埔寨吴哥信仰与艺术人文地理行吟视界 |
分类: 追光逐影 |
http://s12/mw690/0019IRWbzy7oTgOKrl9fb&690
始建于 12 世纪末的塔普伦寺(Ta
Prohm),是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为母亲建造的。八百多年过去了,被当地人称为蛇树的卡波克树(Kapok)缠绕在廊柱上,探入进石缝里,攀援在门窗边,与寺院已是浑然一体,彰显着信仰与艺术交织的生命力量,成为吴哥的又一标志性奇观
THE BEAUTY OF ANGKOR
数百年岁月风化,斑驳了,漫漶了,
石块和树根,女神和藤蔓,艺术和岁月,雕刻和时间,
变成不可分割的共生者。
在吴哥王朝的历史上,国王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统治的时代,在击败入侵的占婆族(Cham)后,国势达到了鼎盛期。这位伟大的微笑国王为吴哥留下了很多著名建筑,除巴戎寺(Bayon)以外,他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分别修建了塔普伦寺(Ta Prohm)和卜力坎寺(圣剑寺,Preah Khan),献给他的母亲和父亲;为祭祀达松将军战胜占婆族,兴建了达松将军庙(Ta Som);为解除病痛修建了龙蟠水池(涅槃宫,Neak Pean),成为人们祈福的浴场。
如今,这些规模宏大的古建筑遗址里,都已是古树参天。隐没在吴哥众多神殿、寺庙中的巨大的卡波克树,几百年间与古迹同生共存,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吴哥的别样风貌。让我不禁想起早在10世纪下半叶,吴哥国王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 II)兴建的比粒寺(Pre Rup),那座象征生命升华的变身塔。它们同样是将信仰以建筑艺术的形式传达于后世,但向后人们揭示的似乎都与生命的延展密切相关,展示出信仰与艺术不朽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孕育于大地,植根于信仰,蕴藏于废墟,融合于艺术,流芳于千秋。巧合也好,寓意也罢,置身其间,你总能体味出,生命的力量是如此的坚强不息。http://s11/middle/3f2b78fbg9c9da6f1c83a&690
http://s12/mw690/0019IRWbgy6ST4OI8nVeb&690
阇耶跋摩七世建造的“母庙”塔普伦寺,位于巴戎寺的东面,由大型的石头堆砌、雕刻而成。据吴哥的一座墓碑铭文记载,这里曾住着 18 位高僧、2740 位普通僧人、2202 名佣人、615 名舞女。由这些惊人的数字可见塔普伦寺昔日的盛况
http://s12/mw690/0019IRWbgy6SR1h3kuvcb&690
人们把塔普伦寺比作睡美人的城堡,盘根错节的巨树缠绕着佛塔,占领了长廊,撕裂围墙,掀开石阶,探进门窗,举起庙顶,仿佛要吞没整个寺院。电影《古墓丽影》和《花样年华》曾在此取景拍摄,游戏《黑暗之魂》完全参照这里的风格进行场景设定
http://s10/mw690/0019IRWbgy6SR3h3reNd9&690
第一眼看见塔普伦寺,你会立即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原本规整的建筑因碎石与植物交错而变成了一座“迷宫”,让你不得不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而折服
http://s6/mw690/0019IRWbgy6SR5QyuWh65&690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巨大的树木从何而来,它们又是如何与神庙融为一体的呢?华裔导游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吴哥的卡波克树种子在季风和鸟类的携带下来到塔普伦寺,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树根穿透了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石塔和回廊,缓慢地将其包裹,最终与神庙结为联体
http://s4/mw690/0019IRWbgy6SRn0Fh0D83&690
十九世纪法国人在发现塔普伦寺时,就被这座“蛇树”卡波克的树根茎与神庙纠缠盘结在一起的景象而深深打动,并将其相告与西方世界。一百多年后,观众在电影《古墓丽影》依然可见塔普伦寺那种自然与艺术结合的独特魅力
http://s16/mw690/0019IRWbgy6SRn0ZDX15f&690
穿行在迷宫般的塔普伦寺,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造就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顽强,卡波克树从发芽到挤开石缝,直至最后舒展开身躯,生生不息的生命与建筑艺术一样流芳千秋
http://s3/mw690/0019IRWbgy6SG4RkscW42&690
除了神庙与古树融为一体的奇景外,塔普伦寺建筑结构本身也十分精美,尤其是各种雕塑与色彩搭配相得益彰,极具观赏价值
http://s6/mw690/0019IRWbgy6SRn1k7ZPe5&690
石墙上,浅浅的浮雕蔓延成像织锦一样的花纹图案,迷离繁复,犹如女神阿普莎拉(Apsara)一一从梦幻般的织锦中款款走出
http://s9/mw690/0019IRWbgy6SRn1BUpO68&690
繁琐、细腻的浮雕图案,仿佛像热带藤蔓茑萝无休无止无处不在地缠绕勾连,给具有庙宇、修院双重功用的塔普伦寺,妆点得庄重典雅,神秘莫测
http://s1/mw690/0019IRWbgy6SRn1S1PO50&690
女神的浮雕在回廊深处的列柱上,在壁角转弯的黝黯里,被青苔覆盖了脸,被岁月斑驳了颜,而那些浅浅的微笑仍在,等待黎明的晨光把她们照亮
http://s14/mw690/0019IRWbgy6SRn2bqVf6d&690
塔普伦寺是吴哥大型的神庙建筑之一,却受到战乱和岁月的严重损毁。如果说吴哥窟象征着高棉王朝的兴衰,那么塔普伦寺就如同王朝走向衰落其中一段。然而,美,总是走向废墟;生命,依然时刻在延展
http://s3/mw690/0019IRWbgy6SSmR5QpIf2&690
“父庙”卜力坎寺(圣剑寺,Preah Khan)建于 12
世纪末,是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为父亲建造的。据说当年修建通王城时,这里是国王的临时住所
蛇神那伽(Naga)向两边伸展长长的身躯,虽都有残缺,却依然护佑着卜力坎寺
http://s3/mw690/0019IRWbgy6SRoCxKTgb2&690
东门附近的藏经阁,是吴哥唯一的双层建筑,其圆形支柱颇有地中海风格,据说曾是用来存放圣剑的地方
http://s7/mw690/0019IRWbgy6SSp1u13U76&690
穿过一个又一个塔洞、天井和阴暗的廊道来到中央圣堂,堂内是一座螺旋形的浮屠石塔,在卜力坎寺中被赋予许多特定内涵
http://s1/mw690/0019IRWbgy6SSn5ilQk60&690
寺院内,石门边、石窗旁、石壁上装饰着诸多女神的雕像,姿态曼妙。虽然许多神像已经断了头和四肢,浮雕也残缺不全,但娴熟的雕刻手法、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依旧可以观察出其精美程度
http://s13/mw690/0019IRWbgy6SSw1onzCcc&690
卜力坎寺的建筑布局时分规整,光线透过茂密的树林柔和地照射在石门和窗框上,场面很有厚重的历史感。这里是高棉人最重视的寺庙之一,很多节日典礼都曾在此举行
寺院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列长长的砂岩石墙,曾经雕刻有莲花和佛像,如今已毁于多年的战乱,但仍能体会到一种残缺的美感
http://s13/mw690/0019IRWbgy6ST5j3fKkac&690
巨大的古树躯高叶茂,盘根错节于塔尖寺顶,与错综复杂的拱形长廊和长满青苔的巨石相得益彰,如神灵般荫庇着卜力坎寺
http://s12/mw690/0019IRWbgy6ST5ah4yTbb&690
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期间建造的达松将军庙,是一座佛教建筑,遗迹的正面同样是朝向东方。寺庙的的四个出入口也都有四面微笑佛像。东侧的塔门已被蛇树卡波克交织缠绕,树与塔融合一体
http://s2/mw690/0019IRWbgy6SZtgTd6Nc1&690
对于这座建于 12 世纪晚期的寺庙,有着两种不同的解读。一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真腊王朝全盛时期,骁勇善战的达松将军所建;二是从“达”(Ta)的本意为对长辈的尊称推断,寺庙是为祭祀祖先而建
http://s4/mw690/0019IRWbgy6ST5xqXkL53&690
达松将军庙里最为著名的浮雕,依然是女神阿普莎拉(Apsara)。女神的形象很有特征,硕长的耳垂,丰腴的身姿,娇媚的容颜
http://s7/mw690/0019IRWbgy6ST5xL4KW26&690
达松将军庙的东塔门外侧,巨大卡波克树犹如蟒蛇般缠绕着塔楼,发达的蛇树枝干与根系肆意生长,经过数百年已分不出是塔还是树,是树摧残了塔还是树支撑着塔,自然的力量在此彰显无疑,令人敬畏
前往龙蟠水池(涅槃宫,Neak Pean),需要走过一条两百多米长的栈道,两侧的树木生长在水中,栈道将湖水一分为二,在蓝天的衬托下,颇有几分庄重、神秘的感觉
http://s14/mw690/0019IRWbgy6SZtIvMEled&690
在东方古老的神话中“龙”“蛇”是不分的,因此Neak Pean
可译为“龙蟠”。龙蟠由五个正方形水池构成布局,中央水池的面积最大,池中的圆形基台浮出水面,形如一座孤岛。小岛上有依照须弥山而建的石塔小寺庙,塔上雕刻着两条缠绕在一起的蛇神那伽(Naga)和它们在翻腾善恶的乳汁中诞生的女神阿普莎拉(Apsara)
http://s11/mw690/0019IRWbgy6ST4XhVaOea&690
围绕在东西南北四方的四个小水池护卫着中央大水池,池中之水与大水池相互连通,仿佛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一个柬埔寨小女孩正在池边的石阶上玩耍
http://s4/mw690/0019IRWbgy6ST4XyzJ153&690
水池用块石砌成,池缘高出地面不多,池中的睡莲含苞待放。沐浴是高棉人生活里重要的仪式,人们通过水池内缘的台阶可以走进水池,沐浴净身
http://s14/mw690/0019IRWbgy6SZtqTvoFfd&690
当地人至今仍传说龙蟠池水可以治病,巫医祈祷后,在水池中捣焖药草,经由狮、象、牛、马口中流出,病患借此服食或沐浴。甚至有人传说,不同的四个水池各有不同的疗效,龙蟠是医疗与祈福的汤池
http://s8/mw690/0019IRWbgy6ST6DyBfxb7&690
离开龙蟠水池,傍晚时分来到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
II)建于 10 世纪下半叶的比粒寺(Pre
Rup)。这里是已逝国王火葬仪式的神殿,古代皇族用火化籍以变身为神,因而又称之为“变身塔”
http://s11/mw690/0019IRWbgy6ST6JngUy0a&690
变身塔是典型的塔山建筑,人们把它比作接壤天地的地方。因其红砖结构,彰显着国王的肉身与天神结合的内涵,在夕阳照耀下泛出暖调的红色
吴哥王朝在此举行仪式时,达官云集,庶民不能随便进入。经过千年的沧桑岁月,塔基座下石狮子仍然矗立在石门前,忠实地守护着这个神圣的寺庙
http://s2/mw690/0019IRWbgy6ST79D3Drd1&690
塔基的四角,各自安放着四只巨石雕刻而成的大象,寓意国庙吉祥
http://s15/mw690/0019IRWbgy6ST7eVQCi0e&690
变身塔的石雕风格和建筑材料与我以后要述说的斑蒂丝蕾(女王宫,Banteay
Srei)非常相似,土砖与岩石混用,红砖表层敷盖灰泥,雕刻精细优美,神像浑厚写实。即便多处已是废墟,优雅的气势尚存
http://s15/mw690/0019IRWbgy6ST7j0FjM7e&690
红色的石阶、石墙上留有很多孔洞,由砖红壤干后自然形成,使整个建筑极具沧桑感。石门前的欧洲观光客在俯首沉思,石阶上的印度妇女在托腮遐想,构成一幅穿越古今、游离东西的图景
http://s7/mw690/0019IRWbgy6ST6SydzU36&690
变身塔的原意来自“轮回”的信仰。罗贞陀罗跋摩二世在修建时已是晚年,这位国王似乎在为自己的死亡做着准备,期待死亡是一次“肉身”的转换,相信在火焰里燃烧的物质化成飞出的黑烟,已经找到新的生命载体
在吴哥,是信仰与艺术的交织共存,让生命的力量不断延展
■ ■
■ ■
|
|
THE POWER OF
LIFE
THE BEAUTY
OF ANGK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