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读书四境》(续)
(2010-02-23 17:00:57)
标签:
读书四境读书人琴瑟三孤尤袤杂谈 |
分类: 与您分享让您回味 |
第三篇:读书四境
读书可分为四境。按宋人尤袤的说法,即一饿二寒三孤四幽。
第一境,“饿”时读书。这个“饿”法,外国人和中国人的感受一样。尤袤说:“饥饿之以当肉。”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肉也好,面包也好,营养品也好,有东西装进“精神”的肠胃才好。解决“饿”的方法,最好的一条就是读。通过书本求知,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是很多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不求甚解也好,一知半解也好,全知全解也好,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学问。听人讲话,如果对方妙语连珠,引经据典,即使不称饱学之士,也可以算博学之才。除了书呆子,大凡饱学、博学之人是已经不饿肚皮了,如果消化功能好,所吸收的“营养”能够化为己用,安身立命就基本有了保障。
第二境,“寒”时读书。这个“寒”味,用冰天雪地之类的词语难以形容。“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境说透了读书人的艰辛,也道出了读书人的志向。“寒读之以当裘”,读得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为了“裘”,为了进步,为了发展,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多读书人在“天下知”以前所忍受的“寒”是常人难以理会的。这种“寒”,也许《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体会最深。范进未中举之前,岳父胡屠户奚落他:“(我女孩儿)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寒”了数十年,五十四岁中了举,岳父立刻换了嘴脸讨好他:“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知识改变命运”,这第一境和第二境,算是初级阶段,属于“温饱型读书”或者“功用型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你读我读他读,解决“温饱”才有力气前进。
第三境,“孤”时读书。“与书为友,天长地久”,这句广告词不同凡响。把书当朋友,就得讲缘分。“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好书即友,时常默默地帮助你,安慰你,滋润你,让你从无知变得有知,从幼稚变得成熟,从简单变得丰富,从肤浅变得深刻……这一切,都在不经意之中。“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舒婷在《致橡树》中所写的爱情,理解成友情又何尝不可?书,又何尝不是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朋友呢?“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特别是感到“孤寂”时,认识一位好的“朋友”,可以激发你认识更多“朋友”的欲望,前前后后认识的“朋友”以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不仅教育你怎么做事,同时也引导你怎么做人。到这一境说明与书有缘,可算人生一福。
第四境,“幽”时读书。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伯牙扶琴遇子期,即为知。现实生活,总有那么多名和利的纠缠,总有那么多无法排遣的是非,总有那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纷扰,常常听人叹“无人知我”。亚里士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到了这一境已经是出神入化,完全可以靠修养调节心态,知道怎么读书才会获得快乐。“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这一境的核心是“知”,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读书,达到“物我两忘”,融入其中,则金石自现,琴瑟自现,知音自现。
书与人生,犹此四境,得失靠读书人自悟。(载2006年2月10日《今日兴义》,《尘与土》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