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超级书店,真说不清那复杂的感情。爱有多少?无奈几分?
超级书店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在一个都市中,如果没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的大型书店、书城,那么,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一定不够深,这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不够好,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一定不够高,这个城市的芸芸众生一定对书的感情不那么亲。也许这是许多人心底深处的自然反映吧。可是,超级书店真的那么令人神往吗?大书店真的具有如此的魅力吗?无论是读者还是书店的经营者,也许都会有着这样复杂的感情??爱,爱不释手;怨,怨且无奈。
毫无疑问,超级书店对广大读者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尤其是对那些异地公干或旅游的读者,只要有可能,去超级书店购书是他们惟一的选择。超级书店、大书城的图书品种往往非常丰富,选择余地大,同时环境相对较为优雅,交通也比较便利。即便在同一城市,读者想买什么书,首先想到的还是去大书店,甚至不惜跨江跃河,从城北跑到城南。超级书店在读者的心目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然而,在爱的同时,当读者走进超级书店的大卖场后,几分无奈、几分幽怨,又会油然而生。且不说超级书店开门营业时间较晚(一般是9:00,甚至9:30),单说那琳琅满目的图书就不知去何处寻为好,往往找了一大圈也不知自己要的书在哪里,也许使了很大的力气去找也根本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书。想找个人问问,往往也十分困难,一是这些超级书店人员用的普遍不多,找个人并非容易,二是即使找到了,也未必知道你要的书在那儿,碰到态度好、服务好的营业员,感觉相对较好,碰到较差的,气也让你气饱了。在超级书店买书,耗的时间长,跑得冤枉路多,花的精力多,人也辛苦得多,也不一定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书,想歇歇脚、喝口水,也未必能如你所愿。然而,下次,可能还会再去超级书店转转,这就是让人既爱又无奈的超级书店。
超级书店对读者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书店的经营者们更是乐此不疲。无论是国营新华书店还是民营书商,无不想在自己的手中多建几个超级书店,都以拥有超级书店的经营权为荣。无疑,超级书店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是做大做强的标志。然而,超级书店真的那么容易生、那么容易长吗?答案是否定的。超级书店的经营者们也有着太多的无奈。如果不去抢城掠地,多建一些好的经营网点,尤其是上规模的超级书店,那么,就很可能会在日后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这是竞争的筹码,而且是极为重要的筹码。但是,建立一个超级书店又需要怎样的付出和投入。这决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
在南京书城与鸿国结盟之前,笔者曾力主某企业负责人不惜任何代价拿下这块地方。我看好的是新街口地区蕴藏着极大的商机,这块地方虽然做其他商品总是走麦城,但是做书和文化用品却未必,此外,企业也很需要再建大的卖场。可是,极高的投入、极大的风险和无法预计的回报,让企业的决策者举棋难定,犹豫不决中让书城的经营者们捷足先登。从近一段时间的经营来看,他们的决策是对的。
一般来说,大卖场必然意味着高投入。首先是选址,黄金地区是黄金地区的价位,边远地区的价位低,读者流量又存在问题。因此,大卖场的选址就让人伤透脑筋。失败的例子中首推北京知道图书广场,由于装修豪华的知道图书广场坐落在人气不旺的中关村地区,缺乏天时、地利、人和等众多因素的支撑,尽管它也进行了许多可书可写的活动去吸引人气,却终不能如愿,巨大的费用开支使它难以为继,只得关门打烊。许多新华书店的大卖场之所以能够经营下去,之所以能够依然完成上交国家利税,能够保证职工的基本收入不下降,就是因为他们不用为卖场买单。虽然南京书城对新街口新华书店的购书流实行了“截流”和“分流”(2004年第7期《出版发行研究》《南京书城与北京知道图书广场的比较研究》),虽然南京书城采用了形式多样、新颖独特的营销攻势,作为南京书城的近邻——新街口新华书店,依然保持了销售逐年增长的态势。新街口新华书店的读者流量并没有明显的减少,在南京甚至江苏的图书零售市场上,新街口新华书店仍然是毋庸置疑的老大,直至目前,尚无一家零售大卖场的销售额能与新街口新华书店相比,尽管8000多万元的销售额并不能让新街口新华书店的员工满意。
虽然,新华书店的大卖场暂时不用买单,但费用开支也是巨大的。首先是人员,老企业老人员所支付的费用要比民营书店大得多,其他的费用也只能比民营多而不可能少。如果,在现有条件下,国营书店要选择建立新的网点,无论是卖场还是人员、设备的投资都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大卖场的经营和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去过不少城市,也去过一些超级书店,给我留下最深、最好印象的是浙江图书大厦,大而温馨、格调优雅、布局合理、书香袭人,与此同时,不失大书城的风度,在他们的大厅入口处,竖着一块牌子,大意是:如果这里的书不能满足你,请到以下书店看看。他们的管理自然也具有许多独到的地方。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存质量,在一些超级书店,早已不但做书,也同时在进行其它的商品经营,如:艺术画廊、电脑、电子及软件产品、乐器、玩具、茶座、咖啡厅、美发厅、美食广场、网吧、文化用品、VIP多功能厅、联办培训项目、部分卖场出租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经营项目的开发,才使某些超级书店能够较好地生存下去,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发展。事实上,超级书店如果不开发其他产业,不搞多元化经营,只在图书一棵树上挣扎,是不会有较大发展的,至少不可能活得很滋润。
除了投入问题之外,超级书店的图书品种一般都在十多万种,即便这样,超级书店要想较好地满足读者需要也经常会显得力不从心,这不能不说是超级书店的难以修复的痛。这是因为,超级书店品种太多,别说读者会挑得眼花缭乱,就是图书主管自己也未必能做到把各个门类的好书、畅销书尽收囊中。因此,读者在超级书店买不到的书,往往会选择专业书店和特色书店,也许从此之后,这家超级书店就会永远失去这位读者。专业书店和特色书店常常会把自己的特色做得很足,把自己定位的专业图书做得很全,读者选择起来就更加便利、更能如愿。我有一个在研究所当翻译的朋友,他告诉我,他购买外语专业书从不上超级书店,只去外文书店。
尽管超级书店对于读者和经营者来说让人既爱又无奈,可是说到底,超级书店在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他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书店永远也难以取代它的地位和作用。那么,超级书店是否越多越好呢?“前不久,新华书店总店宣布,计划在北京市开办100家超级书店,在其他城市开办200家超级书店。”这样一来,加上原来就已存在的,超级书店将达300余家,这决不是一个小数目。且不说中小城市有没有必要建超级书店,在一个大城市中,超级书店也并非越多越好。记得旅游热中,各大旅游城市纷纷建设星级大宾馆、大饭店吗?其结果如何呢?定位太高,应者寥寥,有许多宾馆、饭店都落得个门可罗雀的惨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才是我们的惟一选择,凡是盲目的追风、盲目开发建设的,其后果都不理想。那么,开书店也一样,在一个城市中,当读者需要、当经营需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超级书店就呼之欲出了。人为的决定建多少个超级书店是不可取的,此店盈利,彼店未必。尽管图书发行行业是朝阳产业,尽管读者对图书的需要具有极大的增量空间,但是,一个城市的购买力总是有个限度的,每年的增长也总会有保持一定的幅度。因此在一个城市中,毫无节制地开办太多的超级书店,其结果必然是几败俱伤,谁都不能成为赢家。与其这样,还不如选择开办一些专业书店和特色书店,把这个领域中的读者研究透了,把这个专业的图书做好、做精,满足读者需要,做出影响来,这样不但可以错位经营,而且对超级书店的某个专业图书领域也是一种极好的补充,因此专业书店和特色书店的影响一样不会逊于超级书店,更容易锁定读者,更加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超级书店,想要爱你不容易,要想弃你也很难,无奈,无奈,无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