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作者·期刊·编辑
(2014-05-16 10:58:40)
标签:
转载 |
明天早上出发,随作家莫伸到陕南的旬阳县参加一文学活动。到达后的下午,县文联将安排一个四人的文学讲座,同去的莫伸、商子雍、冷梦均是作家,他们从创作的角度给予作者指导,莫伸给我则另设命题,让我从编辑的角度为写作者支支招。
因为挂职,因为其他原因,我有几年时间没有参与编辑工作,如今又调离了省作协,似乎与文学期刊渐行渐远。考虑了之后,还是感觉必须写出一个发言提纲,让自己心中有点底,以免到时空洞而言之无物。
我想,我只能用以往的编辑经验谈一些基本情况。
不过,经验这东西时常失灵,而且还可能有害无益。但愿我的这副“药方”无害于人。
发言提纲:
一.投稿前首先了解文学期刊。
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知道,中国文坛有一个文学期刊体制,作家大都是由一本本文学期刊训练出来的,至少到70后这代作家是如此。后来,出版社也很关注作家的创作,不过出版社更侧重于畅销书作家。
作为一个写作者,投稿前先要了解文学期刊的办刊风格和版面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1)每个省都有省市作协或是省市文联主办的文学期刊。这些刊物大多是月刊,风格、版面内容基本相同,页码在80到120不等。分几个版块:小说、散文、诗歌等。有些期刊有理论版块,有些是报告文学版块。版面所限,小说版块大多是短篇,偶尔会有中篇小说刊发。
2)出版社主办的大多是双月刊。页码在200页以上的多,每一期能刊发一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两三篇,然后是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比如《十月》《当代》《花城》等等都是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也有例外,不是出版社的期刊——比如《收获》。
3)还有的省市文学期刊专门刊发散文随笔,比如《散文》《随笔》《美文》《文学自由谈》等。
了解文学期刊后,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做出投稿选择。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学期刊投稿
实话说,目前的文学期刊除几个大型期刊,以及几个选刊类期刊外,基本没有什么市场可言。在失去期刊市场的情况下,这些文学期刊反而可能会坚守文学性。
因此要想成为真正的作家,去找出版社买书号出长篇当然是一个途径,跨进文学期刊这道门槛则相当重要。
当今文坛普遍存在着“长篇崇拜”的现状,大多名家都投入精力创作大部头作品,初学写作的人提笔就写长篇的也大有人在。
而文学期刊发表最多的是短篇小说,所以写作短篇,可选择的期刊比较多,所谓“东方不了西方亮”。
“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让中国读者认识到短篇小说的独特价值,也许能带动一批写作者去创作短篇小说。
三、投稿之后得不到回应的问题(我无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期刊,投稿之后不被采用可能会受到一个铅印的或手写的退稿签。但是,随着邮费的增加,这个工作停摆。起初刊物上会不断声明:请作者自留底稿,三个月得不到采用的通知,请作者另投他刊。后来,这一做法成为期刊约定俗成的规矩。再后来,互联网时代到来,期刊与写作者往来更加简单,也许会得到一个电子信函的自动回复,也许连这样一个自动回复都收不到,如石沉大海。
坦率地说,文学期刊与其他行业一样,都很势利眼儿,一是注重名家,二是无法避免的人情关系。岂不知,名家也是一步步从一篇一篇作品走不出来。但是,在名家还不是名家时,确实有得不到许多期刊正眼待见的情况。
除非遇到一位有慧眼的编辑,比如当初茹志鹃(王安忆母亲)的《百合花》走遍大江南北都没有被采用,是《延河》时任主编王丕祥到《人民文学》的废稿堆里找到带回《延河》的。
四、篇幅的长短问题
有一次我约到叶广芩的一组小说,拿到后不由自主当着叶广芩的面就开始计算这组小说的字数。叶说,她发现这几乎是每个文学期刊编辑的固定动作,或是职业习惯。我不好意思,却没有停止。因为我必须要知道这一组小说会占用多少版面。
当时我所在的文学期刊有80个页码,每一期小说占用40码到50码,散文15到20码,然后是诗歌以及其它。不算字数我没办法将每一期文字码进有限的版面里去。
所以,写作者投稿时必须将篇幅长短考虑之后,再做投向哪里的打算。一般来说,省市级的文学期刊,短篇小说在1万字到1.5万字比较容易采用。散文在2到3千字被采用的几率大一些。诗歌的长短不太固定,视各期刊情况而定。
五、地域性问题
有些省市级的文学期刊注重本省作者,因为本省的财政拨款办刊,必须担当起扶持本省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但也有很多文学期刊没有这方面考虑,面向全国组稿,所以时常会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红杏出墙”现象。这很正常。
我在做编辑时,如果作者在本省已经发过多篇作品。我会鼓励作者向省外投稿,有时,我还给他们提供这方面的便利,将作品介绍出去。
立足本省之后,必须要走出去。
在各个期刊上不断地“露脸”,你的大名就被编辑记住了。
六、文稿被删改的问题
很多作家抱怨期刊编辑将他的作品修改、删节得难以容忍,形容编辑是“屠夫”。
也许,这些抱怨者已经有些小名气或是已成大气候。作为一个还没有被众多期刊认识的写作者,能得到编辑大刀阔斧地修改,这等事应该看做是幸运的。
过去,期刊得到一篇很有基础但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稿子,编辑或是与作者沟通,提出修改意见,或是直接对作品做删改,这项必须的工作流程,时下的某些期刊编辑已经懒得做了。但是,毕竟还有坚守职业道德的好编辑,他们以他们的善良、正直和责任心,捍卫着编辑尊严,捍卫着文学尊严,捍卫着文学期刊的尊严。
祝愿你能遇到这样的好编辑。
七、磨练的过程
对很多写作者而言,鉴赏力都是大于写作水平的,“眼高手低”在这里不是贬义词,写作者的目标,就是不停地拉近自己的写作水平和鉴赏力之间的距离,这是一个长期磨练的过程。
小说的写作要从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然后将读者带到陌生地带。
“散文是作家人格的直呈和灵魂的裸显”。不同于大多数小说家通常都隐身于作品情节和人物之中,几乎所有的散文家都以本来面目与生活和生命对话,正所谓“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
有一个编辑说的一句我很是认同,借用过来作为今天的结束语:
一个合格的编辑,就是尽量不要给作者改稿!这是一个高度。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不被编辑“屠杀”的作者呢?那就是狠狠地提高你的作品质量,高到让他无从落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