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墙角视界 |
最近脑子里一直浮现着一个模糊的影子:瘦小的身躯、倔强的眼神、紧要的嘴唇,有愤怒、有不安、有自卑,这是我想象中的黎力们。讨论这是教育的失败还是社会的失败似乎已经没有意义,毕竟,把一个16岁考入大学的优秀学生变成重度抑郁的抢劫犯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问题是,我们的社会还在重复着类似的行为,引起我这个想法的是另外一个孩子。
马上就要开学了,李小成(化名)并没有忙着准备行李,为了攒学费,他每天都要到一家酒吧打工到凌晨3点,当好心人提出帮助他时,李小成却断然拒绝了。“我不希望被别人看不起……”(都市时报8月25日)
我相信,有李小成这种心理的贫困生不在少数。8月24日,新华网也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虽然生活清贫,但面对社会的好心救助,广西部分贫困学生却将救助婉拒“门外”。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贫困并不可耻,贫困生更需要自强自立,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大多数贫困生心态都很脆弱,自尊心也极强。这极强的自尊心却也同样脆弱,一点外界的刺激就可能让它变成自卑。或许这种心理有问题,不过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环境的制约,他们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几乎一无所长,从农村进入城市,种种落差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虽然贫困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我们的政府、学校和媒体却依然在折腾着脆弱的自尊。从大张旗鼓、大幅报道的援助,到贫困窗口、勤工助学岗位,都在他们心中造成了一种“我与他们不一样,低人一等”的念头。更为离谱的是贫困生资格的认定,不但要填写各种资料,去各级政府部门寻求证明,甚至要召开所谓的民主班会,让贫困生公开陈述家庭情况然后进行投票。为了赢得这样一场“比谁家更穷、评谁家更惨”的竞争,许多人都尽力把自己的悲惨生活说得更悲惨,但心底的沉痛回忆也被勾起。这种评比也不一定公平,谁会表演,谁说得更惨,或者谁和班委、老师关系好,谁就可以被认定为贫困生,以后就可以领补助金去买手机、化妆品、电脑……
在一遍遍的强调和宣传报道中,贫困生显然成了“二等公民”,他们只能选择卑微的接受人们的指指点点和高傲的施舍,或是倔强的离开。仅仅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他们就被打入了弱势群体,生活在有色眼镜的世界里,他们内心的无奈和苦涩、他们的辛酸和煎熬,又有多少人关注过。
教育公平,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入学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能够成人,成为现代社会的公民,而不是将他们逼入一角、单独化为一类。这就要求我们的扶助更加细致、更人性化,这就需要我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本能,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大肆的宣扬和鼓吹。这还需要我们的大学老师和辅导员去真正地关心和了解学生,而不是等学生毕业时还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贫困只是暂时的,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钱而是自己,那些暂时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要明白这个道理。在社会习惯无法改变的时候,让我们学着阳光的心态去看待这个社会的不公,用感恩的心去迎接那些或善意或高傲的眼神,用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自尊。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马上就要开学了,李小成(化名)并没有忙着准备行李,为了攒学费,他每天都要到一家酒吧打工到凌晨3点,当好心人提出帮助他时,李小成却断然拒绝了。“我不希望被别人看不起……”(都市时报
我相信,有李小成这种心理的贫困生不在少数。8月24日,新华网也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虽然生活清贫,但面对社会的好心救助,广西部分贫困学生却将救助婉拒“门外”。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贫困并不可耻,贫困生更需要自强自立,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大多数贫困生心态都很脆弱,自尊心也极强。这极强的自尊心却也同样脆弱,一点外界的刺激就可能让它变成自卑。或许这种心理有问题,不过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环境的制约,他们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几乎一无所长,从农村进入城市,种种落差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虽然贫困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我们的政府、学校和媒体却依然在折腾着脆弱的自尊。从大张旗鼓、大幅报道的援助,到贫困窗口、勤工助学岗位,都在他们心中造成了一种“我与他们不一样,低人一等”的念头。更为离谱的是贫困生资格的认定,不但要填写各种资料,去各级政府部门寻求证明,甚至要召开所谓的民主班会,让贫困生公开陈述家庭情况然后进行投票。为了赢得这样一场“比谁家更穷、评谁家更惨”的竞争,许多人都尽力把自己的悲惨生活说得更悲惨,但心底的沉痛回忆也被勾起。这种评比也不一定公平,谁会表演,谁说得更惨,或者谁和班委、老师关系好,谁就可以被认定为贫困生,以后就可以领补助金去买手机、化妆品、电脑……
在一遍遍的强调和宣传报道中,贫困生显然成了“二等公民”,他们只能选择卑微的接受人们的指指点点和高傲的施舍,或是倔强的离开。仅仅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他们就被打入了弱势群体,生活在有色眼镜的世界里,他们内心的无奈和苦涩、他们的辛酸和煎熬,又有多少人关注过。
教育公平,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入学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能够成人,成为现代社会的公民,而不是将他们逼入一角、单独化为一类。这就要求我们的扶助更加细致、更人性化,这就需要我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本能,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大肆的宣扬和鼓吹。这还需要我们的大学老师和辅导员去真正地关心和了解学生,而不是等学生毕业时还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贫困只是暂时的,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钱而是自己,那些暂时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要明白这个道理。在社会习惯无法改变的时候,让我们学着阳光的心态去看待这个社会的不公,用感恩的心去迎接那些或善意或高傲的眼神,用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自尊。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后一篇:上中山大学,做“大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