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奈十之七八
文/吴永芳
近日读到一首诗歌,叫《上山采蘼芜》,全文如下: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完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正统的解释是说这是一首弃妇诗,强烈的谴责了那个时代男子的负心薄幸,对女子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同情。但是这种说法却忽略了里面一个词,长跪!
长跪是古代的一种礼节:两膝着地,臀部离开足跟,直身而跪。与这首诗同时代的故事《孔雀东南飞》里有这么一句:“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谴此妇,终老不复取!’”它表示的是对别人的尊敬。能够被抛弃之后依然彬彬有礼的对待我们认为的那个忘恩负义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其实这也能从一个侧面来说明女子与故夫之间的感情很好,以下的对话只是一种小女儿的好奇心为之。
那么这首诗歌的基调到底该如何定位呢?窃以为它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对女子和故夫都是寄于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又对女子的高尚情操进行了赞美。何以如此讲?我们不妨从头来看:
诗中开篇即说: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以我们正常的思维来进行合理猜想的话,在交通非常不便利的古代,诗中女子和故夫能够相逢,即证明他们离的不是很远,否则便没有可操作性。我们可以合理的加以想象,他们在结婚之前就是认识并且熟悉的,两小无猜也说不定呢,但女子何故被抛弃呢?无子!
蘼芜这种植物,又名蕲茝,江蓠,据辞书解释,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是一种香草。这位妇女去山上采撷蘼芜的鲜叶,回来以后,于阴凉处风干,可以作为香囊的填充物。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所以,古代育龄妇女多用这种内填蘼芜的香囊来佩带。因为古人对于诞育子嗣,传宗接代,视为夫妻,家庭,宗族间的头等大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里,对女性所规定的“七出”,只要犯了其中一条,就被逐出家门。而不育,则是这不成文法律的第一条。凡不能生小孩的妻子,早晚是要解除婚约,送回娘家的。这位上山采蘼芜的妇女,就是因为不能为丈夫生下一男半女,而被抛弃的。但男子是否真的忍心抛弃她呢?这就有待于商讨了。其实写到这里,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比陆游与唐婉更真切的故事。两人之间即使在被迫分开之后还保持着很深厚的感情,而且彼此也能坦然对待,比之陆游先生的唏嘘不迭又更上了一个档次。
以我们看来,在古代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无法生育的女子在人们的眼中就是一种灾星,是留不得的,所以即使男子有钱财娶多个女人,她依然是要被老婆婆给开排出去的。这就又套用到了《孔雀东南飞》的情节。
明明彼此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世间的事情也大多都是身不由己的,无奈,构成了人生的常态。虽然古代甚于现在,但无奈却依旧是不分时空的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中的。
对于上面论述的解释,还要来考察一下我们男女主人公的品德态度问题。
其实,仅仅长跪一词,就让我想到了《谷风》里的一个句子: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想知道温柔敦厚是什么样子吗?读读它就可以了。 被无理抛弃地女子,说出来的话,却是这样安详平静,如话家常。正是所谓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从两小无猜到糟糠之妻再到弃妇,这样的起伏变化之下可以做到如此的平静,赞美之余也只有一声叹息了。对她的同情,对男主人公的谴责都违背了她的意思。
对于男主人公来说,能够坦诚的说出“新人不如故”而不怕遭遇女子的冷嘲热讽,也可以看到他的真诚,他们彼此之间的情谊深厚,彼此深深的相知。即使只是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他只是在安慰女子,但能有这份心思,至少说明他顾及到了女子的感受,他还是善解人意的,这样的人也还是有救的吧?
一个温柔敦厚,一个善解人意,最后还是被世道被贼老天给摆了一道,人生的不如意也许莫过于此了吧?
有人曾就上山展开过讨论,说男子现在上山是为了给他的新娘子采蘼芜,这说明他娶的那个媳妇还是没生。现在想来,也是有道理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么。但古代多把不能生育的责任推到女子身上,说不定这个男子是自己不能生育呢。即使猜测为真,又能如何?即使男子知道是自己的原因,在那样的一种大环境里面,他敢说出来吗?他说出来有人相信吗?只能断送一段美好的感情,只能把自己的良心拿去喂狗,狗吃不吃还不一定呢。但男子又有何辜呢?世事逼人,谁又能真正的置身于事外呢?同样女子也只有保持沉默的权利,而不能去质疑。
忽然发现自己在这篇文字里很喜欢用又能如何呢?心里面沉甸甸的,世道,世道,所有的事情都归结于此,有几个人能以大无畏的勇气来冲破这道樊篱呢?冲破了又何尝不被泱泱历史长河所淹没的渺无踪迹。所以说:人生无奈十之七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