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土地话《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2011-09-19 21:04:00)
标签:
道德经希言自然道德失炎黄道人张纪元炎黄土地炎黄文化网文化 |
分类: 道家佛家易学纵横谈 |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炎黄翻译:
少言语或不言语是自然之道。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是天地。天地的风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要做和“道”一样的事、顺乎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同于和“德”一样的事,顺乎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要做和“失”一样的事,顺乎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与其为一体同在“道”的世界中;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与其为一体同在“德”的世界中;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与其为一体同在“失”的世界中。本身对人“信”不足,则就有对其“信”不足。
炎黄土地按:
文中 希同“稀”, “希言”字面意思是少说话或不说话,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文中提到“道、德、失”三种,道为无极为0,为天地间循环之规律。
“德、失”,乃有阴阳一分为二之意。“德”在此处,即有“得”之意,和“失”矛盾对立,成阴阳之两面。
需要注意的,道德经中所有的“德”,都没有目前世界我们所理解的“道德、品德、高尚”之类的含义。把“德”解释为“道德、品德、高尚”之类概念,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本身不崇尚“品德高尚、贤人”之类概念,而且比较贬低“品德高尚、贤人”的概念,比如老子多次提到“不尚贤”的概念。道家崇尚做自然的人。
所以如果把“德”理解为“品德、高尚、贤明”之类,则基本属于不懂“道”理。
文中对“失”也没有贬低之意。
所以如果把“失”理解为有贬低之意,则基本属于不懂“道”理。道家不贬损失,认为无论是“德”还是“失”,均为“道”之范畴,即属于自然。
故道家思想没有“得失”之心,认为“得失”均为自然运行的规律,比如潮涨潮落,岂有为“潮涨”而喜而“潮落”为悲的道理;比如“花开花落”、“叶长叶落”,均为自然现象。人之得失,也均为自然现象,不管是对“人”比如亲人、爱人的得失、还是“物”比如名利的得失,均认为是自然现象。何况来哉喜怒哀乐庸人自扰。
故文中“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三句并列;“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三句亦并列。侧面反映“道、德、失”三种均为“自然”。
老子从无极和阴阳的角度论述,即你干什么样的事、本身是什么样的气质,就会和这部分世界的其他“类象”的人事物发生共振共谐。你如果是“道”人,你就顺应“道”,“道”也就顺应你,合拍。
炎黄土地(炎黄道人张纪元)
2011年丁酉月于炎黄文化研究会
注:文章欢迎大家转载。
欢迎大家光临炎黄文化研究会论坛:http://bbs.yanhuangwenhu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