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觉非先生是中国网络戏曲第一人,他创办的“咚咚锵—中华戏曲网”在戏曲圈影响深远,同时,他还是一位当今非常有影响力的戏曲舞台摄影师。本刊近日对孙觉非先生进行了访问,请他来谈谈“戏曲舞台摄影”这一话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孙先生您好。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舞台摄影的?
孙觉非(以下简称“孙”):我自幼喜欢京剧,自从2001年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就开始拍京剧剧照。不过要说真正从事并研究“戏曲舞台摄影”,应该是从2008年开始,那一年我买了第一架数码单反相机。
记:您觉得戏曲舞台摄影最大的魅力在何处?
孙:戏曲舞台摄影是指在戏曲演出过程中抓拍剧照,这种剧照与“摆拍”或者“影棚剧照”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生动。因为演员在台上唱戏,他们完全不需要考虑如何配合台下的摄影师拍照,只是认真地完成他们的表演,整个情绪是贯通的;与观众的直接交流,又使得他们情绪不断高涨,所有的POSE都是带情、带戏的。这种“生动”是就是舞台摄影的最大魅力,也是其它任何剧照写真都无法得到的。
记:您觉得戏曲舞台摄影最大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孙:戏曲舞台摄影通常都是在演出过程中,摄影师坐在观众席的某一个位子上拍摄的,受到很多制约。比如:台上有些亮相从这个位置拍摄可能会很不合适,但你不可能到处换座位;台上某些地方的光会不够,尤其是面光不足;前排高个儿观众的遮挡;在按快门儿的关键时刻,你旁边的观众要去洗手间,碰了你的镜头……
总之,戏曲舞台摄影受环境的限制很大,就如同“带着镣铐跳舞”一样,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挑战性,让我乐此不疲。
记:您一直强调戏曲舞台摄影师应当懂戏,请问怎么才算“懂戏”?
孙:我所谓的“懂戏”指的是摄影师应当熟悉戏曲的表演程式,懂得舞台表演的节奏规律。以京剧为例,演员在台上所有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是要听从并与场面(乐队)配合进行的。掌握了这些规律算是基本懂戏了,遇到没看过的戏也照样儿能拍出像样儿的片子来。当然啦,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所谓“懂戏”也是没有止境的,套用一句广告词:没有最懂,只有更懂。呵呵,摄影师也必须不断学习方方面面的戏曲知识。
记:有不少京剧名家都夸您的片子“节骨眼儿”把握精准,请问什么是“节骨眼儿”?
孙:您这个问题好!但这似乎很难跟不懂戏的朋友讲清楚,我们不妨做一个比喻:一出戏就如同一篇文章,文章里除了有文字,还必须有标点符号。标点符合有大有小,比如:句号、叹号、问号;也有小一点的,比如:分号、逗号、顿号等等。这些标点符合就约等于一个一个“节骨眼儿”。只要你在任何两个标点之间的地方按了快门,那这张片子一定是没“节骨眼儿”的,也就是内行说的:快门没在板上。
记:对不起,您刚才最后说“快门没在板上”指的是什么?
孙: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不合节奏。其实,不光是戏曲舞台摄影,前几天我看到别人写拍摄芭蕾舞舞台摄影的文章,也提到了类似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是相通的。
记:学习戏曲舞台摄影有没有教材,应当从何入手?
孙:现成的学习教材暂时还没有,但可以参考的资料还是有很多。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总结过“京剧舞台摄影六忌”,讲得非常到位,我觉得所有要学习戏曲舞台摄影的朋友都应该好好读一读。此外,就是多看戏,多看老剧照,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对戏曲的认识水平。只有首先“认识”了,才有可能谈得到“把握”,这方面没有近路,只能靠不断修炼,没有速成之法。
记:您谈的非常到位,谢谢您接受本刊采访。
孙:谢谢,有机会咱们再聊。
孙觉非简介:
孙觉非,男,1973年出生,北京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认证高级摄影师。2008年开始学习摄影,主攻戏曲舞台摄影。摄影作品曾在《北京青年报》、《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中国京剧》、《中国摄影师》等多家报纸、杂志以及各类网站发表,并多次用于国内外演出宣传画册、海报。2012年,因创办戏曲网站和拍摄戏曲舞台剧照两项工作成绩卓著,获得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颁发的“弘扬京昆特殊贡献奖”。自2013年六月开始,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国京剧》杂志(月刊)开设专栏,每月一篇专文介绍舞台摄影审美理念与拍摄方法,受到业内外人士一致好评。
本文来源:《中国摄影师杂志》(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EyNzkyOA==&mid=200110732&idx=1&sn=45607e045a74994cfb59b27d3dbde332&scene=3#rd)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