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市场会给京剧更多机会》一文再答网友
(2008-10-16 16:24:15)
标签:
京剧论坛市场演出票价温州杂谈 |
分类: 氍毹拍案 |
就《市场会给京剧更多机会》一文再答“大马哈鱼”网友
“大马哈鱼”网友的留言: 见过回复博客的,没见过像您这样每个留言都回复得这么周全的,所以也向您致敬。 求同存异,也无谓谁对谁错,闲聊而已。 -------------------------------------------- 孙觉非的回复: 呵呵~~~ 很高兴与您探讨京剧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多了解了解其他高人的观点和看法,对我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首先,“游泳”与“学游泳”之类的问题,我也认为是一件或几件非常复杂的问题。愚以为,在“学游泳”的过程中,暂时还少不了政府的扶持,“扶持”二字所包括的内容应当是很多的,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细谈。有个问题不能忽视,就是吸引民间资本和私营经济的介入,具体如何介入,以后抽空再写专门文章。总之,核心目标是将京剧“放归自然”,并让她能自己“游泳”。再重申一下,这需要一个过程,并非一道圣旨就一切OK的。当初的老车站剧社,以及温州的大小私营班社,已经在京剧回归市场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仔细研究与思考。 其次,我也不太同意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娱乐多元化,是京剧回归市场的巨大障碍。在所谓的旧社会,娱乐也是多元化的,甚至还有很多公开的赌场、妓院,要花钱找乐儿,去处也不一定就比今天少。但京剧仍然有大量观众,并且名角辈出,京剧是一个真正可以挣钱吃饭的行业。还有,今天的所谓“顶级演员”,大部分都是泡沫,没有多少真玩意儿,无论内行观众还是看热闹的,选择不消费(不去看戏),非常正常。生活节奏快,与看京剧也没什么矛盾,看一场电影《赤壁》(上)与看一出京剧《四郎探母》的时间几乎是相等的,所以看京剧不等于一定要多花时间。再有,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京剧其实看的就是唱、念、做、打的细节,不能一味从情节进展来判定她属于节奏慢的一类艺术。 还有一点,您说市场化的结果是:连目前还能看到的一些老戏反而都看不到了,排的只是一些让洋人、小孩子、官员们喜欢的没名堂的“另类戏”了,而且票价未必会低于现在。 这种观点愚下实在无法认同。那些“另类戏”的出现,其实正是计划经济模式下,剧团屈从领导意志而导致的,那并非真正的市场经济。现在剧团的体制就是,“公家”把持全部生产资料,包括演员个人,使你没法不听领导的。而在真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谁会生产没有市场的产品?赔本的买卖是没人干的。在当前体制下,赔本是无所谓的,自有纳税人承担。领导只关心是否能获奖,其它都无所谓。市场经济条件下,名演员就是戏班的灵魂和摇钱树,谁会不珍惜他(她)的艺术生命呢? 最后,假如说文化传承是世界性难题,所有国家都没解决好。咱们姑且认为这个说法是客观事实,先不争论。即便如此,也不等于所有国家在文化传承上都处于同一水平线,肯定也有相对好的,也许有的国家还不如中国。 说说东邻日本的:日本的雅乐传自东土大唐,所有行当的艺人都是世家(谭门七代跟人家比,传承的代数还显得少了些),他们保留了所有传统的东西。我的朋友赵永伟在日本第一次听这种音乐的时候,感觉所有的毛孔都立了起来,那种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歌舞伎、能乐等等,都很值得研究。 京剧的问题是复杂的,但并不等于完全没有希望了,否则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意义何在呢?不该仅仅是为了解闷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