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青:一代人的爱与怕|明天诗歌现场(4)
(2015-03-18 07:15:13)
标签:
谢小青:一代人的爱与 |
分类: 评论 |
李之平:这首诗没有性爱的具体交代,没有羞赧的无法启齿的惊心预期。将性的最初的蒙昧启蒙平展在记忆的深处,多年后唤醒,慢慢咀嚼和回忆,却是一份美丽的田畴,在生命那一边慢慢打开。“我发现黑暗在摇晃/月光雕刻出两个重叠的身影/我听到耕耘的牛在喘息/犁铧卷起层层浪花……”这分明是时空颠簸的一个场景,一份思维抛锚中的幻象啊。却始终有个声音提醒你,这是性爱的进行时,是爱的时刻。直到这句“那时我不明白,男人如何/将坚硬的部分藏入女人的身体”,我们从记忆的喘息中回过神来,如此自如地直接,没有任何生理的不适,依旧是美的体验。接下来,幸福的销魂的归于平淡,两个人躺成平行线,生活继续,父亲的鼾声中,母亲已在黎明起来,猪食的味道已经提醒,活着的主要战场。从田园的悠然进入梦幻的高潮再到平淡的粗陋的生活里,多么大的跳跃啊。可是作者始终捏着一根线,将自我的意识与记忆的物象自如牵连,揭生命的秘密无非如此,欢爱短暂,平淡无趣是它绝对的主体。我们必须得忍耐和接受这绝对的真实。
微雨含烟:这个大概是许多人体验过而没有也不敢写出来的。这首诗略显拖沓,怕惊扰他们/惊扰黎明前的黑暗/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天地之间的风风雨雨我不懂/这段语言用得太平常了,没有味道,即诗歌语言的陌生化问题需要琢磨一下。
张建新:《儿时,我看见父母做爱》这首的切入点很有味道的,但打动我的我只有后面这几句:只有此刻,他们之间没有斑驳的距离,鸡叫三遍,母亲起床,父亲还在沉睡,不一会儿,我就闻到熬猪食的气味几句。这几句很出色,因此显得前面的无效的比较多。
第三首《暮 春》
(诗歌见前文)
周瑟瑟:《暮春》写的是人生的暮气,但让我读出了其中压抑的人生朝气,“老人们坐在树荫下/像被生活欺骗过的孩子”,金句。而“年轻人蚂蚁般在阳光里乱跑”,最后诗的镜头固定在“一扇废弃的门前”。全诗两小段,但充盈自足,意象的集中,象征的把控,语言的精致,前后的完整,空白的设置都适得其所,“荒草在风中四处乱跑,后来,把他们/带到大坪村,一扇废弃的门前”,适得其所,意味的诗。
施世游:“像被生活欺骗过的孩子”可去,“东边酒厂西边梨花”可去,“没有什么可以留住他们的脚步,留住一句承诺或者废话”可去,要不然这个作品,算不得出彩。
微雨含烟:整首比较平,只有叙述,没有通过叙述表达出深意。缺少打动人心的地方。
谭克修: 《暮春》这首诗歌写得好,举重若轻,最后两句,把农村的空心化问题说得触目惊心。
陵少:《暮春》相对很完整,我比较喜欢
张建新:这首好就好在自我的撤离,让事物本身说话
王彦明:《暮春》这首细部突出,整体气息还可以调整。
楚雨:《暮春》这首语言气息好自然,有深味。
蒲丛:《暮春》收尾自然好看。祝福小青。
第四首《傍晚,父亲赶着一头肥猪回家》
(诗歌见前文)
周瑟瑟:谢小青在《傍晚,父亲赶着一头肥猪回家》里又有金句:“自由,莫非就是走在投胎的路上”。短诗里有无穷的力量,面对这样的作品需要安静阅读,需要沉下心来体会生命的残酷。诗人通过一个乡村常见事件场景,赶猪的童年记忆的真实叙述,她超越了事件本身,写出了对父亲的爱,对生命的反思,对自由处境的质疑。
施世游:开头部分写得蛮好,中间部分也还好,“自由,莫非就是走在投胎的路上”这个句子是个鸡肋句,结尾3行很不好。
安生:相对比较喜欢这一首,很真实的语言,很敏锐的触觉,发人深思!
微雨含烟:这首比较好,但仍旧是后面比较弱,整首诗欠饱满,后面延展一下或许会好些。
张建新:《赶猪》这首在谢小青的这十首诗中不算出色的,后面的你都说出来了,要读者干啥呢
王彦明:《傍晚,父亲赶着一头肥猪回家》这首直奔主题,力量反而削弱了……
楚雨: 《傍晚,父亲赶着一头肥猪回家》结尾可以再斟酌一二。。
纳森:跟许多人的感觉不一样,我觉得《傍晚,父亲赶着一头肥猪回家》结尾没什么问题。由前面“投胎”一词的线索,后面结尾就立起来了。“投胎”一词在整首诗里是关键线索。好诗句有含容空有的质地,我说的空有非佛法的空有,是诗之空有,多数读者只读出“有”而忽略了诗之“空”诗之“空”非第一诗性的承现,而在诗歌“生长”的“运气”的那一部分,有点宿命感呵。
——好诗是考验读者的,这种考验非人力所为;它是诗歌的另一“馈赠”与诗写者的“第一现场”无关。其它的暂不说,大家说得挺全面。这里只是说出不同的;个人认为有存在理由与价值的那部分。
张建新:结尾有点受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那就是要有个拔高
蘇省:当然我既然说了技术问题,我相信谢小青会留意到
张建新:我觉得技术方面小青会没问题的
素青:大家说到技术问题,我有不同看法。诗由心生,由得了你自己吗?有诗的时候,我们哪能想到如何动笔?应该是控制不住自己,倾泻而出,畅快淋漓才对。
第五首《放下也是时光》
(诗歌见前文)
周瑟瑟: “一代人的爱与怕”在这首诗里终于得到了解放,“放下”是她的生命态度。她说:“我在梦里出殡,死亡我也爱过”,金句时常有,证明了谢小青对语言的热爱。这是一首痛的诗,一首泪流满面的诗。诗人说她在“我在贫穷中长大,贫穷也爱过了”,爱的态度从“羞愧”中走向了“我在梦里出殡,死亡我也爱过”,静静的倾诉,曲折婉延,一唱三叹,“爱过了”的生命状态被她写得痛快淋漓。
张建新:放下也是时光,我若建议去掉最后一句,会有不同意见吗
施世游:最后2行,相当糟糕的写法,可惜了前面的铺陈。
微雨含烟:这首我觉得是所选十首诗里最好的一首,有张力,隐喻用得也恰到好处,算是张驰有度的一首,结尾处理过急了,再斟酌一下是一首相当不错的诗。
蘇省:《放下也是时光》可以作为谢小青诗歌写作的线索来看待,她在这首诗歌中用同一个句式写出了自己的生长和悲欢。这是一首写给自己的诗歌,可以算作是一种自我的辩解,当然这一首不是这些诗歌里最好的,甚至也不是好的。不过我个人认为理解谢小青的这些诗歌首先应该看一下这一首,这是她藏在这些诗歌里的“自我评论”
《放下也是时光》这首苏省兄已经说了不少,不过类似的情绪化一点内容,我反而觉得很可爱。确实又痛,所谓的释然里,有更多的无奈和痛惜。
蘇省:其实我两天前就细读了谢小青的这些诗。不过因为好忙乱,没有写下任何一句话。但是我一直觉得《放下也是时光》是谢小青故意放在这些诗歌里面的,他希望能够在纷纷评论中为自己辩白。所以我其实很不想评论谢小青的诗,因为她首先是个那么年轻的朋友,她涉及的题材又那么日常,我不知道她的野心或雄心在哪里,但是可以肯定她的写作是真心。技巧方面评论一个这么年轻的朋友,我觉得是残酷
李清荷: @谢小青 妹妹,你的前途无量,好好写,别人的话听了就听了,自己写自己的,过段时间稍作调整即可。
素青: @谢小青 不要学习别人。学习就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禁锢了你自己
第六首《那些熟悉或陌生的虫子》
(诗歌见前文)
周瑟瑟:《那些熟悉或陌生的虫子》走的是轻盈的路线,依然是童年经验的扩展,她认定虫子“让黑夜露出破绽”,“我想成为它们中的一员”,诗与思,爱与怕,“一个诗人的声音,常常不在诗中”,及物状态下诗的“声迹混淆”:幽暗,细微,甚至有女性的细腻与欣喜。
施世游:这首写得语气平稳,语调踏实,写得有情致,挑剔之处不多,如果要挑,就是“我”字太多(转折也就多了)。
张建新:那些熟悉或陌生的虫子,我认为是这十首中最出色的一首,我感觉这首契合谢小青的气息
路云:挑一首看小青的技艺。《那些熟悉或陌生的虫子》这首诗,我反复读了几遍,质量高过她的名作《儿时,我看见父母在做爱》。起句——树林里,灌木丛中,它们随处可见,一如小翅膀轻盈飞临,声音牢牢控制在调性中,确保诗意婉转流畅,清澈见底。
第2行,与我的童年为伍,在轻描淡写之中,把一个滞留在大地之上的诗人不着痕迹地跃升到空中,第3行,时间由白天转入黑夜,人和虫子结伴进入梦中,第4行,梦中惊醒,萤火虫飞动,人的眼睛在黑暗中转动,诗意再度深入到黑暗的现实当中,至第5行,完成全诗第一个跃转:黑暗露出破绽。6到11行,诗人作为隐匿的天使,飞临破绽之中:天籁不可及,混淆作为既成事实与破绽合一。微不足道与独具匠心两个成语,还好,并没有阻隔诗意。
11行,一个诗人的声音,常常不在诗中,不是自白和辨解,是自然流露,得益于诗意刚好溢出的时机,否则将成为废话。12至15行,萤火虫不见,甲壳虫出现,最后只剩下小翅膀,完成第二次跃转,两个当字,显示诗人仍然吃力,但还是成功落到了一个预设的点上。尾句引以为荣,稍弱,不影响这仍然是一首优秀之作。
外星蝈蝈: 《那些熟悉或陌生的虫子》这首的开头和结尾非常动人,敏感细腻,不端不装。还有“秘密呀”也是。
何武东:整体生动有动漫画面感,能引人入胜,读着倍感温暖,只是那个:一个诗人……那句放进去也不搭调。 “繁殖精采……”都破掉了诗的美感,为什么要跳出来呢?
第七首《坦 白》
(诗歌见前文)
周瑟瑟: 《坦白》细微安静,但最后充满了决绝与勇敢:“也是燃烧的流星扑向伟大的黑暗”,让人感动的爱情短诗,青春年少时留下这样的作品到老了才不会后悔。诗人爱过了才会写出甜蜜的诗篇。没有其它的意义,惟有爱构成了她的诗。在纯粹的爱情上没有了“怕”,只有“爱”。
施世游:写得热烈、奔放,个人体验,类似作品不多,但也不少。这首不细评,一人女诗人不写一首“成长体验”诗就“成熟”不了,写好几首那么入围“明天诗歌现场”分享的机率大大增加几分。
钱磊: @周瑟瑟 她的语言就是脆,准,没有过多的修饰,由情感推进支撑,所以在诗的外延上,指向就单一(单薄)。还好我认为诗人只负责写出,秘密的部分由读者完成。
张建新:也是燃烧的流星扑向伟大的黑暗,我想,伟大这样的词尽量少用
第八首《让我也打一次铁》
(诗歌见前文)
周瑟瑟:《让我也打一次铁》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不太合适,但她本人提出来要“打一次铁”,那只有看她如何“打铁”了。“装模作样,我也抡起大锤/对这个世界没轻没重”,诗的声音是“声音也要很铁”、“对一件事或对一个人铁心”,这是诗的出发点,但随后出现了“一个女人说/‘老公,让我们整整一天打铁/....使劲,使劲’”,此处有故事了,想想不禁让人发笑,果然,“我的脸就红了“,“在灼热的氛围里/女人的骨头容易变型”,少女脸红可以理解,而“女人骨头容易变型”就要想一想了,“打铁”打出这样的效果,确实没想到,“我出汗了”则理所当然。表面上跳皮、幽默的诗,里面却包涵了“一代人的爱与怕”。
施世游: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作品,性的外延很足(女人/性爱/心性/事物)最后一段要是不弱下来,而是“铁石心肠”该多好,可惜最后写小了(一个平庸的比拟)。
李之平:此诗落点在打铁上。看开头一点也不认为是女孩子写的。”装模作样,我也抡起大锤/对这个世界没轻没重/即使敲打不到位/声音也要很铁”这几句实在形象,将打铁的形态生动呈现。你觉得好吗?且慢,作者好戏在后头。所谓醉翁之意,掉的包袱可谓不轻。
也就是说,将一个猛一看开阔的题材一下退回到小女人禁地——一个女人说/“老公,让我们整整一天打铁/....使劲,使劲”我的脸就红了……这时候你还认为此诗是在说打铁的事吗?NO,是性爱,是一种不可相揉的机理巧妙结合了。将欢爱的男女感受的情态形象地映照打铁的火热,铁冷的过程。这能带来多少回味啊。男人女人的情态不一是确定的,女性的敏感触觉,性爱与爱情观的细微呈现。都是高难度翻空杂技。你说这是炫技的高妙表演还是才能的自由落体运动中的真实呈现?只能说,写作是个迷宫,什么可能性都会存在。把握住你才华最闪光的时刻吧。
云经立: 《让我也打一次铁》,这首语言很有劲, 语言的表现力也足够“铁”!读起来痛快!
第九首《我们把阳光铺在床上》
(诗歌见前文)
周瑟瑟:《我们把阳光铺在床上》努力写“爱”,努力排斥了“怕”,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生活就写爱的诗,读这首诗让我想到“少女情怀总是诗”。温暖、坦荡、田园,乌托邦爱情生活尽在诗中。“你要我叫你父亲,我要你叫我母亲/依然是父亲与母亲睡在一起”,爱的创造让人想到她那首名诗《儿时,我看见父母做爱》,又回到了“父亲与母亲睡在一起”的场景,依然是永恒的生活轮回,生活是诗的永恒的源头,也是爱的源头。
施世游:估计这首,很多人会喜欢,写得节制而又富有想象,应该说是成功的一首作品。点一个赞,虽然不能作为一个人的代表性作品,抛开所谓的思想性、深度、个性特征,抛开不是上品一说(有人会说这样自己也写得出,也见过),这首作品有其值得称道的美感,这点就够了。
蔡根谈:“你要我叫你父亲,我要你叫我母亲/依然是父亲与母亲睡在一起”。这两句真好。
江一苇:“你要我叫你父亲,我要你叫我母亲/依然是父亲与母亲睡在一起”。这两句我也灰常喜欢
施世游Michael:@谢小青 直接,能够在物与物间找到嫁接,然后想象,你已经过了。接下来,修炼善与恶,拿捏心性。学会藏字决。就可以了。
蔡根谈: “你要我叫你父亲,我要你叫我母亲/依然是父亲与母亲睡在一起”。这两句有着我看重的“妙不可言”和“言不可及”的品质。@谢小青
第十首《秘密呀》
(诗歌见前文)
周瑟瑟: 《秘密呀》美呀,只有爱让诗人获得轻言细语式的诗歌写作能力,当代诗歌大面积的语言暴力在谢小青的诗里隐匿了。“一代人的爱与怕”是时代的主题,而个人的经验异常珍贵,爱的力量让人相信生命的美好,让人相信爱情诗的生机勃发,在一个爱情下降的时代,诗人把爱情上升了。诗中的故事与细节,让我突然想到我在初中时读到的鲁彦周在1979年发表的全国获奖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时的情形,原来爱情是这样的。我怎么想起了“伤㾗文学”?想必50年代的爱情谢小青是不了解的,连我们这样60年代未出生的父母辈诗人都只是想像,但相对于谢小青的《秘密呀》,《天云山传奇》后来经过谢晋导演的电影把那段58年右派爱情故事留在了“那一代人的爱与怕”中了。时代给出了新的爱的“秘密”,谢小青写出了我们下一代人的“爱与怕”。
施世游:各位女诗人,这样的写法,细腻,轻巧,我相信你们都是拿手的,也是能做到的,也会离赞美很近的。但是多了,也会是另外一个“腻”,缺少气象开合的作品(当然很多男诗人也缺少)。有想象力,洞察力就愈发显得珍贵,不仅仅在身体上开合,更需要在人心(人性)上开合
蘇省:叙事平静,自我认知表现得体。也知道什么时候让读者心动过速
张建新:秘密呀这首几乎可以视为谢小青的爱情宣言“我喜欢白帆擦过水面/我喜欢一丝一丝地/悄悄醒来”这感觉蛮好。
圣歆小屋: @淡若春天 我说过@谢小青 给我第一印象是勇气,这是诗人说出真相的最可贵地方。无论是个人体验还是对社会洞察,她都有担当。年轻又成熟的一位湘妹子,祝福!
纳兰容若:秘密是由针尖挑破的,这句画龙点睛,我认为谢小青就有这样的敏锐和勇气,敢于用针尖挑破遮蔽的幕布,释放出秘密。
王彦明:《秘密呀》这个写法,有点过于滑
蒲丛:秘密这首应该是显现小青娴熟的诗技,很自然很巧妙的语言,几乎看不到瑕疵
蔡根谈:《秘密啊》一诗中的比喻反而坏了这首诗。诗里可以比喻,但须有腾跃而起的那种光芒。要么有奇妙的喻体,要么靠叙述来赋予新的呈现方式。但这首诗,在这两方面都还欠佳。
纳兰容若:“诗人只是婴儿/离饥饿最近,离赞美很远”。这两句诗也很精彩啊。感觉也是谢小青内心真实的写照,有一种“饥饿”的恐惧,也有对虚浮赞美的警惕。葡萄要经过多少路程才能变成酒,对此,她有自己清醒的认识。
木郎: @谢小青 写诗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只需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写的时候,我们就是文字的奴隶,是身体的奴隶,是欲望的奴隶,这才是真诚的。而不是像所有的诗一样,像一首诗。把诗写得不像诗才是真的牛逼。
圣歆小屋:这期愿意说话是@谢小青 给的女诗人第一份较为强力的气场。人美诗灵,击掌!
结束语
周瑟瑟:本期“明天诗歌现场”讨论,我正在旅途中奔波,但谢小青的写作让我抽时间认真阅读,她的许多诗我是熟悉的。今年春节回湖南时,与谭克修、谢小青、金迪、李速等湖南诗人见了一面,早前我就说过湖南诗人中可以先讨论一下谢小青,她近年的状态不错,写得沉静。
谢谢今晚参与讨论发言或在潜水的诗人朋友们,谢小青的写作成绩与问题同时并存,如何在雾霾时代里写出更加有痛感的经验?如何从个人化的细微生命感受里获取诗歌的惊雷?如何强化或者突破语言与抒情的范式?都是谢小青下一步要面临的课题。我最反对在诗歌上为人师表,这些意见只是一个同行自私的想法,仅供谢小青参考,谁要你开玩笑时叫我“瑟大”呢?
谢谢@路云 @谭克修 @李之平 @刘一木 与 @谢小青 等“明天诗歌现场”的诗人朋友们,温和读诗,激烈聊诗,在冲突中获得诗学共识,在碰撞中收获诗人友情。
春天来了,我们都是诗歌的孩子,爱的孩子。
谢小青:其实,因为生活、工作的各种原因,我本打算渐渐离开诗歌,安顿生活,但是,今晚看到大家对我的肯定,我非常感动,我想,我还有必要在诗歌之路上继续探索与前行。写出更优秀的作品。真心非常感谢大家,辛苦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