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青:一代人的爱与怕|明天诗歌现场(3)
(2015-03-18 07:13:31)
标签:
谢小青:一代人的爱与 |
分类: 评论 |
戈多:小青诗歌的长处在于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还原,但是隐喻与空间张力的营造还不够,有网络化平短淺的弊病。写的比较好的是第一首《父亲去铎山镇》,寓沧桑与平淡无奇中。希尼和毕肖普的作品都可好好研究下,生活细节和艺术层次感与艺术多层隐喻感的平衡化。
李之平:明天诗人分享,逼着人随时长篇大论,以最快的时间深入一个人的诗歌生态和诗人的内心去探究,这是怎样的效率,真该申请吉尼斯记录了。
谢小青是我去年才在长沙认识的一个年轻女孩子,女诗人。接触几次,她清秀单薄的外形不能掩饰她的理性和不俗的眼界。她的生活跟法学,经济学有关,所以诗歌是她的副业,或许是其他生活与事业成就她的诗歌。所以他的笔触有种种举重若轻之态,信笔而至,落点深深。常常有出人意外的触点和难以预测的转折(如儿时看到父亲与母亲做爱,如打铁,如暮春,如秘密,还有起风了这些诗歌,那些突然转折的语言不是将意识滑翔不能把握的远方,而是逻辑可控的自由中。)。我甚至想,她的这种天分是怎么来的?是灵性的神授,还是一种知觉上的预知让她快速将不可能的事物关联进悠远神秘的地带,抵达那无可名状的生命瞬间。这是一种不能归纳的能力。
龙扬志:我总结一下我的个人观点。走到今天,谢小青已经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其实我也是这个奇迹的见证者。虽然我从来未见过她,但是早在七八年之前,我已经知道她的存在——我们既是老乡,但又具有与老乡不一样的缘份,而这种缘份可能就是诗歌带来的。
我想表达一点的是,谢小青身上寄托的不仅是她自己的诗歌理想。这一点我从来没有公开表达过,借这样一个属于她的场合表述,我想这层意思她是明白的,不仅是提醒她还有更远的道路要走,而且很多时刻要记住出发的初心,有的人从来不会与你见面,但是一直会把你置于关注的视野。不过说到底,自己的未来还需要自己慢慢去开创。
臧海英(来小兮):我觉得看到小青的诗歌,让人惊喜。她具备语言和生活的双重敏感,这就足够了。至于在题材和深度上的扩展,我想是会随着她生命的经历而改变。也不能不说,几首诗的结尾让人失望。相信她能写的更好。
沙丽娜:不得不说。小青很大胆,题目大胆,语言大胆,想象大胆,这些都是诗人应该具备的,可以看出她很热爱生活,爱她曾经的贫穷,爱父母家乡,在狠狠地爱。
李清荷:我谈谈对小青诗歌的印象:1、小青很年轻,对文字有很好的感觉,掌控力很强,这是她的一个突出的优点;2、在谢小青的一些诗歌里,写得自然而然地大胆,突破了传统的禁锢,这是她的一个特点,可好可不好,好的方面可以表现地很深刻,但也有可能出现滑向“边缘”的危险。3、她驾驭文字轻松,写得很顺,但是这个“顺”也是一个问题。有时候经验的写作告诉我们,故意在文字里设置一些阅读的障碍,“顺”反而成为一个写作中不自觉困扰自己的问题。4、谈谈谢小青诗歌里的“痛”。在谢小青的文字中,我多次发现了她呈现出来的“痛感”——比如,生活让她痛,对父亲身上的沉重的痛,对母亲作为女人的不如意的痛,对时光流逝的痛,还有更多的是对自身,对生活的困惑、爱情的困惑的痛。她说:”在灼热的氛围里/女人的骨头容易变型//我出汗了/把敲打过的记忆扔到角落/迅速冷却”。她的这些痛写出了力度,说出“女人的骨头容易变型”之类的句子,令人震惊;但她同时又迅速冷静下来,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解决遇到的困惑。5、谈一些个人另外的一点意见。我不喜欢小青在某些诗歌里的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第一首,我就不喜欢《父亲去铎山镇》的结尾,感觉太过仓促,没有沉下去,反而使诗意的内涵升华有所降低。6、在写作方面,小青肯定是特别大胆的,放松的,但她骨子里却又是有所顾忌和矜持的。 《儿时,我看见父母做爱》这首是个典型的例子,我对这首诗的感觉一是作者敢于将一切人性的隐秘跃然纸上,让人在读到之时有不同的思考,作为女性而言,我是表现得有些惶恐的,应该即使是我,一直也不敢如此直露,不免心跳加速,面红耳赤,请原谅我这样说,我不是说诗歌不可以这样写,但就诗歌文本而言,结尾可以,但前面几节我认为写作上的秩序感出了点问题,也许是表达方式的问题。当然,这种惊悸,对于作者是一个大的考验,能够在阅读时完全感受到她的不安,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进入诗歌时和表达的节奏的问题。各位方家在前,清荷谈点个人看法,若大家并不认同,请一笑而过。
龚纯/青蛙:读谢小青的诗,很容易让出身于乡村的人们回到和沉浸到自己的乡村与亲人记忆当中去,发现幼年记忆深入的遗忘和失落的部分,被她轻易地拈出来,让人打一个激灵一一确实惊到我了。在这么略觉朴素的叙述中,有惊有险啊。也就是说,她一出场,一出手,就身手不凡。也许她的语言并不是特别出色的,但她处理题材来,却做得十分鲜活,脆响。打个比方吧,阅读的感受就像,乡村里点着的一块五毛钱的白炽灯猛然亮了一下,灭了,钨丝烧断了,然后又被那个看起来温顺的小孩子拿去扔在石头上,玻璃真是碎了一地啊。
谢小青的诗,让我觉得她在走出乡村,有了自己成人的情感经历之后,终于有勇气、有能力来陈述、评说、并以相对高的理性与智性,来理解乡村和她的至亲的所有举动与未曾也不可能向她表露的心迹与心思,从而使得她年轻的诗,得以表达湘南乡村并不久远、艰难、苦涩与温暖同在的生存体会。
她的诗,阅读感受是当下的诗,自然顺畅,无词藻之烦闷,无技术造作之郁结,毫无陈旧之感,新鲜清新。未来看好她。
木郎:谢小青的诗可以说还不够精致,甚至还可以剪掉“辫子”,但正是这种粗砺感,瞬间会被某一个意象抓挠,某个地方会突然响应,这种写作可归纳为欲望写作,它可能触到你的G点,是因为你和她在同一个频道,或者可以说是臭味相投。比起一本正经的诗,这种冒险的写作更容易带给我快感,因为你不知道她下一句会怎么转,它的不按常理,迫使你不会直接滑向高潮,直捣黄龙,它的欲据还迎是这种写作的风趣所在。我就是诱惑你,有种你来咬我。对,我就喜欢这样的风格。即便有噱头,我就是要在舞台中央,我就是要成为焦点。这就是欲望写作。
谢小青是值得期待的,但最重要一点,是她不能听你们的意见,必须再我行我素,再彻底一些,再坦诚一些,把衣服脱光。对,我说的诗的衣服。
弥赛亚:这次是系统的读小青的。还可以放开些,粗粝得还不够。不要粗布摩擦皮肤那种感觉,要砂纸砂在皮肤的感觉。像父亲赶肥猪那首,把父亲的感受放开,也把猪的感受放开。直接写场景
谷禾:原说赶不上了,还是从饭局上逃了出来。我来说几句。经一朋友介绍,和小青偶有联系多年,我记得她那时尚在东北读书.,正好当时有一朋友是市领导,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小青婉拒,考研回了长沙,然后一路走过来,诗也在向上,为她高兴。小青是农家出身,无论怎么变,骨子里的一份真 纯朴一直在,很不容易。她的诗坚持写身边的世界和生活,好在不装,也不隔。诗歌说到底是写作者对世界说话,真是第一要素,然后才有美和独特。一个人活到什么份上,才能写到什么份上。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杜甫梦,但老杜是活出来的。祝贺小青。
仲诗文:小青的诗自由,朴素平易,敏锐,大胆。正因为这种大胆,诗歌才显出生命力。很多诗人的作品有一种沉静丶宗教般的喜悦,而这种诗把架子端着,绷着,拒人千里,却没有这种生命力,全是思想,完美的技术。由此少了受众。讨论小青诗歌,不妨说让大伙再一次进入诗歌怎么写,写什么的悖论中,我倒觉得小青朴素、自由、有尘烟味写法值得提倡,千万别把诗写得太像诗了。
打令,我不是一个好人:下午的时候仓促看了一下谢小青此次选出来读的诗歌。刚晚饭完,重新读了一遍,先赞下,谢小青的诗歌很别致,她对于生活的观察敏感而入微,女性诗人普遍具备比多数男性更有细腻度,这些诗歌不能简单用多好多不好去决定,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有才华但语言多少还显得粗粝的诗人,她的诗歌更多都集中去表现性爱的快感与疼痛,她试图将这国人认为隐秘的事变得更为诱惑而公开些,却也使得性爱变得更为隐秘了些。如果要说不足的话,谢小青对于两性的认识还流于了表象,对于性爱更为深刻的体验及认知并未超过多数人,她仅是凭借了天然的敏感和诗性将性爱变得更小清新而非重口味,这样的诗歌也因此在当下会获得更多的共鸣。假以时日,她还能走多远?走去哪里,还有待观察。
金黄的老虎:@谢小青,容我说得耸人听闻一点,诗歌成就是拿命运来换的。写到命运层面的诗人,已属上层
李之平:主要说了两首。暮春多人说了。那是首完整的好诗。没有戏剧化的转折,没有技巧的呈现,一种天然的暗合有效地呈现了生活的各种现场。当然,这三首和秘密也是喜欢的成功的。之外几首就显得没有那么有力了。属于小女生的自然状态吧。有几首振人的好诗也是可以考察一个诗人的基本写作路向与写作趣味的。期待小青继续保持活力和才华敏感度,以此发现生活的真实与内心的自然。主要是让自己快乐,自由。这是关键。
邹小雅:是的,是真心。@蘇省 初读小青的诗,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那些生活的气息和着青草味扑面而来,甚至有了共鸣,她的诗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语言读着非常舒服,但或许稍显粗糙,还不够沉淀,假以时日,相信她会更好
诗歌简评
第一首《父亲去铎山镇》
(诗歌见前文)
周瑟瑟:写父亲的诗很多,女儿写父亲的诗却少见,谢小青的写作并不炫技,甚至是老实的抒情,她在生活细微之处下手,不紧不慢,写作态度温和,不动声色中把一个父亲写出来了。我做为他的父辈诗人与湖南同乡,对这样女儿式的作品是感动的。
云经立:这首的亮点在于它的凝固力。
施世游:前两个“看”很好,真实、到位,前一个“想”好,第二个“想”则假了,“老故事掉进陷阱里”修辞上技巧过于明显,对于通篇来说写得不老实(不平实)而成了烂俗句,收尾很出彩。
微雨含烟:这首偏叙述的诗,基本全部写实,没有虚实相生,缺少高潮部分,结尾想用力提升一下,又没有提起来。整首诗比较平。
何武东:这首的一开始的叙事没啥问题,节奏的流动与变化都有时间在控制,结尾出这个阴影吸入肺这句个人感觉显得做作,与整体不搭
第二首《儿时,我看见父母做爱》
(诗歌见前文)
周瑟瑟: “一代人的爱与怕”在这首诗里其实变成两代人的“爱与怕”了。父母在哪里?在读这首诗的读者中包括我本人都是她父母那个年纪,或者略小一点,60年代出生的诗人应是她的父母辈了,我不知父母辈诗人读后是否有了“爱与怕”的羞怯?诗歌在两代人中间充当了公开的情感,谢小青是一个诗人孩子,所以她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说出了世界的真相,或者是在寻找世界的答案,不仅仅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在这里童年经验转化成了文化的问题,这便是诗歌的精神价值,她超越了伦理而获得了诗歌做为人类情感工具的胜利,她并没有停留在“做爱”这件事上,诗的最后写到“不一会儿,我就闻到熬猪食的气味”,更加具有生活意味的结尾又带给你阅读上的感动与共鸣,其实她的经验是我们共同的经验,所以,我们不必羞怯。因为诗歌消解或缓解了两代人的爱与怕了。
施世游:这样的题材敢下手,值得点赞。说说几个地方,“我吓坏了,童心抛锚”这句可以不要,前4字没必要,后4字不老实。第二段收尾4行也可去,作者跳了出来太想说大道理。另外,标题可以改,比如《儿时,我看见》,就够了(多了成年者的口吻太重,另外这首诗也就成了个人禁忌,只剩嘘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