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高调专访 北岛:漂泊生活非常珍贵
星岛环球网消息:新华社发表对诗人北岛专访,长达1590字,题目为《北岛:诗人永远要向自己挑战》。
《香港商报》报道,这篇专访的开头部分引用了北岛对新华社记者所说的一段话:“20多年的漂泊生活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在生活与诗歌写作之间,有时平行并保持距离,有时又交叉错位。”
参加青海湖国际诗歌节
北岛是应邀参加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而回到内地的。据新华社报道,签名、合影,接受诗迷们的问候,62岁的北岛来者不拒,十分随和。在难得的间歇,或极目远眺,或缓步独行,或用相机对着周围的景物……
专访中,北岛向记者谈及中国当今的文学走向,对俗文化和严肃文化的看法,以及对目前中国诗歌的低迷原因的分析。这篇专访写道,在北岛看来,中国当今的文学与上世纪70、80年代相比,处在一个低落的阶段,但这不仅仅限于中国,诗歌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低潮,这和许多因素相关。以消费为导向的物质主义、娱乐化、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等,正在使语言和文学日益“泡沫化”。
http://res.news.ifeng.com/85c5323c6a4470d2/2011/0808/re_4e3fb684986ac.jpg北岛:漂泊生活非常珍贵" />
诗人北岛在诗歌节高峰论坛上发言
侃娃草摄
http://res.news.ifeng.com/85c5323c6a4470d2/2011/0808/re_4e3fb68391577.jpg北岛:漂泊生活非常珍贵" />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发言 侃娃草摄
中国诗歌读者出现断层
在北岛眼中,中国的诗歌读者群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原来的读者大都是大学生和学者,由于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种种压力,他们往往失去了阅读的热情,诗歌只是某种青春怀旧的方式而已。而新一拨的读者基本上是在商业化时代的背景中成长的,带有明显的新时代烙印。北岛透露,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诗歌仍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因为对他最具有挑战性。眼下他正在写长诗。“中国和世界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表面的发展与繁荣背后,其实危机重重。我希望能藉助这些年漂泊的阅历,传达我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而诗歌写作的悖论是,用语言表达不可言传之物,但这又是通向事物核心的必由之路。”
朗诵15年前诗作《回家》
提及目前在香港的生活,北岛似乎很满意,家人团聚,特别是老来得子,给这个漂泊海外多年的男人带来不可替代的情感慰藉。“我儿子6岁半,马上要上小学了。他常常沉迷在幻想中,喜欢画画,对文字也很敏感……”
新华社最后报道,8月10日,北岛度过青海之行的最后一夜。当天晚上,在青海宾馆后花园举办的朗诵会上,北岛朗诵了15年前写的一首诗《回家》:
……
我看见我回家
穿过那些夜的玩具
在光的终点
酒杯与呼喊重合
北岛原名赵振开,生于北京,在1978年创办《今天》杂志。作为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领袖,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北岛在中国诗坛和文化界有广泛影响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