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克:周的反讽和唐的真格
----对小说《山楂树之恋》的劝架文章
沙克

小说《山楂树之恋》看没看过已不重要,何况网上故事梗概及一些章节都发布出来了,不过就是一部小说而已。对它的批判,比如周瑟瑟的批判,完全可以(甚或应该)跳出小说本身来伦理一番、几番,反批判则不能跳出靶子的范围,否则就别有用心了。唐小琳的反批判文章看起来还是真诚的,显示出一种优雅的情感和别处、高处看闲(旅居海外)的恣肆,开始像是在伦理,后面就故意走题了,目的在论人、批人。
我看出来,周瑟瑟写一篇批判《山楂树之恋》的文章《禁欲主义获得了中产阶级的泪水》,也许只需要坐在马桶上的工夫,因为他想幽默,比如“中产阶级”(只是一种准确的感觉,而不是经济、政治范畴的界定),比如“可持续的发展观”(同样幽他一默)。周的文风在大陆已经很少了,这是难得的,与文革那一套正好相反,没法去迎合海外那种一致的优雅。如果让唐小琳博士妹妹把户口迁到紫禁城来试试,可能就用另外一种一致的优雅“归”顺了。别站在旁(外)边说话不牙疼啊。
唐小琳的反批判文章《评周瑟瑟的中产阶级勃起》,还算痛快泼辣,可以看出来她没忍住在海外秀出来的淑女相,而是在优雅的外表下像文革时的大陆女那样头发披散,吐沫乱喷。也许她刚被某个道德绅士勃起过,所以处心积虑地要把《山楂树之恋》的不快感写出来,再骂一下周瑟瑟这个混蛋。唐向周的论战(故意?)不在一个问题焦点上,自说自话。周、唐的文章,谁在玩,谁当真?一眼就能看出。
再说一遍,《山楂树之恋》不过就是一部小说而已,它放在那里呢。我不认为这部小说在不错甚至很不错的评价之外,还有何文本、思想和艺术上的特别之处。张贤良大伯早在30年前就写过这玩意了,早已纯真、压抑、反叛(那时写这个才英雄)过了。在此下面的小说,可以介绍促销,不必赘言夸大。
周在借小说宣扬卡丘主义和一时打不出嗝来的不快,而非勃起问题的不快;唐借周来显示她的“全球化”人文理念(狗日的俗套),表明她的理念没有得到她瞧不上眼的大陆群众广泛认可的不快。
如果这是对《山楂树之恋》的合谋炒作,我就和其他下产阶级的广大网民们一样上当了。赶明儿我要带一帮无产阶级的兄弟去北京,不是集体上访,而是去割周瑟瑟和杨黎(《山楂树之恋》版权大陆代理人)的勃起之物!
2007.9.21

《山楂树之恋》9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实录出版社的关于
《山楂树之恋》内容简介
小说《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那段贫穷而包含理想的时光:
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静秋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看到结局,所有中国人掩面而泣
这个令人所有中国人心酸落泪的故事,完全是原作者的真实经历。老三死后,1977,原作者(我们叫她静秋吧)已经顶职参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书。当老三的预言一个接一个开始成为现实的时候,静秋开始写作这完全属于她与老三的回忆录。去年恰是小说中主人公老三逝世三十周年,静秋将三十年前的回忆交给了好友艾米,请她写成小说《山楂树之恋》。故事的纪录者是艾米,但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写成后,贴在海外文学网站上,所有人看到结局,无不泪下,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海外同龄人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形成庞大的海外“静秋粉丝”群。
链接:
周瑟瑟:禁欲主义获得了中产阶级的泪水----对《山楂树之恋》洁癖爱情的批判
唐小琳:评周瑟瑟的中产阶级勃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