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导演杂谈: 日本俳句中国诗——比较小津安二郎与侯孝贤

(2007-02-28 11:03:24)
分类: 评论
   1963年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整整六十岁,早上起来的时候,他似乎兴致很高,作俳句一首:“大雪纷飞白茫茫,但愿把它披身上,倘若今宵我死亡。”当天,他果真与世长辞。
  客观地讲,他的辞世并未给当时的日本电影界带来多少震动,对小津的误读和偏见,从一开始就弥漫于日本电影界。小津之于日本电影,正如费穆之于中国电影,发现他们的价值,要到数十年之后。
  小津死后,后人遵照其嘱,在墓前立一石碑,碑上写一个中国汉字:无。他终生未娶,碑上的“无”字和这个有没有关系,不得而知。
  这一年,侯孝贤刚刚十七岁,《风柜来的人》里的阿清去高雄的时候也就十七岁,眼神里满是对大城市的渴望。而侯孝贤此时所经历着的生活,成为了二十年后他拍摄《童年往事》时的素材。
  时间由此倒回,1903年,小津出生于日本东京,肄业于早稻田大学。他的导演生涯的前半期一直在拍摄默片,他的二十五部默片作品,几乎营造出了日本电影史上一个完整的黑白默片时代。他的后期电影仍然以其一贯的诗意风格表现出东方艺术的传统风貌。对于传统家庭结构的褒美与挽留,以及对于寂寥失意的生命晚年的感叹是小津作品的两大主题。
  1973年,小津去世十年之后,侯孝贤才在李行的《心有千千结》剧组担任场记,开始正式接触电影的制作。此后,他相继完成了电影《就是溜溜的她》和《在那河边青草青》的拍摄,在上述两部电影中,他开始大胆尝试长镜头。
  1983年,侯孝贤作品《风柜来的人》获得了法国南特电影节最佳影片,他说:“我对电影有了重新认识,我感觉那是另一种语言。”他指的另一种语言是已经在《风柜来的人》中被他运用得很熟练的长镜头语言。
  此时,小津已经逝世了整整二十年,侯孝贤尚且不知道在自己之前,离台湾很近的太平洋上的另一个岛上,一位导演已经完成了对纪实美学电影的探索和实践,并奠定了东方纪实美学电影的基础。
  “拍完《童年往事》后四个月,侯孝贤去法国参加南特影展,在巴黎看到了一部黑白默片《我出生了,但是》,第一次遇见小津电影,惊为天人。”从吴念真和朱天文为《恋恋风尘》所写的创作文字来推算,小津和侯孝贤直到1985年才在巴黎“相遇”。
  那时,侯孝贤纪实美学的风格大致已经确立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从那时开始,评论界开始对侯孝贤和小津之间的关系做了若干毫无意义的串联,甚至有的评论在批评侯孝贤的时候,用的词汇是:他受小津影响太深。现在,从吴念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侯孝贤在1985年才“遇见”小津,谈对其的影响,有点夸大其辞。
  于是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既然侯孝贤没有受到小津的影响,那为什么他们的电影品格如此的相像?
  不可否认的是,日本文化和台湾文化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对禅的理解,对中国儒家的推崇,还有泛自心底的那种悲凉,种种相似,仅仅用地理上的接近或者日本曾经统治过台湾来做解释,恐怕有点牵强。
  具体到小津和侯孝贤本人,他们的电影能够在那么大的品格上出现重合,很大程度上和他们两个人身上所具有的诗人气质有关。
  俳句是日本的传统中最能创造意境的文学形式,从《万叶集》到松尾芭蕉,小津深受俳句的精神气质感染。比如松尾芭蕉俳句中最著名的一首:“春雨霏霏芳草径,飞蓬正茂盛。”又如广泛流传于日本民间的“东边太阳,西边月亮,一地菜花黄”等,用最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了最动人的意境。极其喜欢俳句的小津当然希望自己的影片像俳句一样,提纯诗意。简单地从他的影片的名字来看,你就能看出些端倪,如《早春》、《晚春》、《麦秋》、《秋刀鱼之味》、《东京物语》等。
  钟阿城把侯孝贤的电影比喻为“中国诗”,极其妥帖。吴念真说:“中国诗的方式,不是冲突,而是反映和参照,诗不以救赎化解,而是终生无止的绵绵咏叹、沉思与默念。”正是这种诗的方式,使得侯孝贤的电影具备了抒情的气质,流动着淡淡的诗情。
  朱天文的评价更加直接:“他是个抒情诗人而不是一个说故事的人,他的电影的特质就在于此,是抒情的而非叙事和戏剧……”
  因此,在具有诗人气质这一点上,小津和侯孝贤的相似,直接导致了他们电影品格的相似。他们都淡化外在的戏剧冲突,追求内在的张力,而非画面的刺激。因此,在他们的电影中,你看不到暴力、性爱、战争等大多数商业电影用滥了的伎俩。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正是这种平淡和普通,却恰恰能达到“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意境。
  侯孝贤自己也曾经说过:“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人都芸矗强吹蒙畹娜丝梢钥吹煤苌睿浅睢!说这话的时候,陈凯歌没有拍出《霸王别姬》,张艺谋也还没有拍出《活着》,但侯孝贤早就决定了,走纪实美学的路线,不拍传奇,不用故事去取胜,而是要让影片散发的诗意流到观众心里去。
  纵观小津和侯孝贤两个人的电影,你会发现他们很少谈国家,说政治,不提大,只做小。不做寓言,只重细节。所以,在他们的电影中,你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摄影机的焦点永远牢牢地定在人身上,导演始终在以温厚、宽容的态度关注着普通个体在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命运。
  略有不同的是,小津安二郎更多的是在执著地描写家庭关系、亲情关系和寂寥的晚年故事。小津曾经因无视影片的背景(美军占领日本)而备受同行指责,但他还是我行我素,照拍不误,直到留下若干经典。生前寂寞的小津,赢得了太多的身后名。对于小津来说,这一切都来得太晚。
  而侯孝贤则是执著地讲述着成长的故事,以《悲情城市》为分水岭,侯孝贤的电影被分成了两类,而前期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纪实美学电影的标志。《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尼罗河的女儿》等,尽管故事各不相同,但它们具备同一性,正如《风柜来的人》的英文名《AllTheYouthfulLDays》,那五部影片展示的都是一段青春的悲歌,在诉说成长和青春的同时,也揭示了乡村/城市两元对立的主题——乡村在侯孝贤的眼中是精神的家园,可以使濒临绝望的心灵重新得到救赎,而城市总是扮演相反的角色。
  在小津的电影中,父亲对即将出嫁的女儿生出无比留恋;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奶奶一直在极力寻找去往大陆的路,却到死也没找到。类似于这样的情节在他们的电影中大量出现,使得他们的电影中总散发着一种淡淡的愁,而这种愁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疆域的,这种愁是共通的——对传统的怀念,对根的找寻,对未来的迷茫和焦灼。
  李·R·波布克在其著作《电影的元素》中写道:“导演力求在现实世界面前隐藏自己,让他们表达的意思在直接和客观的表现中浮现出来。”这种隐藏使得影片有了更加客观的前提,小津和侯孝贤的电影则是这种论断最确切的注解。
  除了早期的影片外,小津从未用过特写镜头,对小津来说,镜头内构图的稳定性要比组接的效果更为重要。他一般都是仰拍的镜头,不要摇晃的镜头,在剪接的时候,也不使用叠影——他是想用电影的形式来创造完美的静物画。甚至,为了防止影片失真,他拒绝使用宽银幕胶片。
  侯孝贤对镜头的使用极其节制,《悲情城市》中摄影机近乎静止,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做缓慢的运动,《戏梦人生》长达150分钟,仅仅用了100个镜头,《海上花》达到极致,100分钟,才用了40多个镜头。更多的时候,我们忘记了摄影机的存在。
  两人也有不同,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同——小津不愿意抒写人的死亡,在他的影片中,死亡是个被过滤的词汇,只看到人的老,看不到人的死;侯孝贤不回避死,《童年往事》中父亲在躺椅上溘然长逝,奶奶在地铺上悄然离去,生命的凋谢如此突然却又自然,让人不胜唏嘘。
  在这一点上,侯孝贤明显受到了沈从文的很大影响,他说:“我就是想用沈从文那种冷眼看生死,但这其中又包括了最大的宽容和深沉的悲伤。”
  四五十年代,当小津进行纪实美学实践的时候,大洋那边的意大利电影界正掀起轰轰烈烈的新写实主义浪潮,小津以个人的名义呼应他们,并最终以自己的影片为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提供了另一种创作经验,小津最终在本国之外,赢得了更多的尊敬。
  《好男好女》的开头,昏睡着的梁静被电话叫醒,电视开着,无人观看,那开着的电视上播放的正是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之一《晚春》——侯孝贤就这样让小津在自己的影片中出现,从而完成对其的致敬。
  而另一位导演,一直视小津为自己偶像的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则比侯孝贤更直接,早在十年前,文德斯就远赴日本,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寻找小津》。
  《寻找小津》不仅仅单纯是在向小津致敬,在更深的层面上,文德斯是在思考现代都市人和影像身陷的困境。从小津墓碑上的“无”字,文德斯想到了“真实”从生活、电影中的流失。
  在文德斯1976年的作品《大路之王》中,文德斯再次思考“影像危机”,片中,WEISSEWAND影院拒绝放映某些电影,以捍卫影像的尊严,电影院经理说:“电影是看的艺术,因此我不能播放这些纯是对人的欲望和眼睛进行剥削的电影,这些电影……杀掉了它们仅有的乐趣,摧毁我们任何对于它们和世界的感觉。”
  现是《大路之王》产生之后将近三十年,在当下的全球影院,《星球大战·克隆人的进攻》刚刚放完,制片公司正在美滋滋地数钱,《蜘蛛侠》正在热放,而《哈里波特》续集、《指环王》续集、《黑客帝国》续集等正在紧锣密鼓的制作当中。在中国,人们也正在探讨为什么中国没有一部像样的大制作影片出来——这个浮躁的时代,每个人都只想要重复感官的刺激和视觉的冲击,让其平心静气地看一部小津或者侯孝贤的电影,可以想见,是多么的难。
  说起来,竟然有点怪异的感觉,当小津辞世40周年快到的时候,侯孝贤却去监制《流星花园》续集了。也许,在这样的时候,谈论小津和侯孝贤,已经有点不合时宜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俳句魅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