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童新作《碧奴》学术研讨会:陈福民发言

(2006-09-07 21:39:55)
分类: 评论
陈福民:参加《碧奴》研讨会很高兴!我没有张颐武教授这么庞大的知识背景,相对来说,我会说得简单一点。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最著名的两个跟眼泪有关的故事。我们首先提到的可能是《红楼梦》,《红楼梦》写林黛玉来到世上还泪,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的象征。这次苏童写《碧奴》,他在《碧奴》里突出了传说当中孟姜女用眼泪哭倒长城的文化意向。我觉得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苏童在这方面显示了他的才华和聪明。因为我看这个书是“重述神话”系列,从出版社来说有一整套的构想。好像叶兆言也在写。但是苏童面临一个巨大的困难,就是他所能依据的仅仅是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因为这里就是孟姜女、万喜良(音)、长城,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写作。这种困难、历史的空场,对于苏童来说是一个困难,同时也是一种契机。在这里,他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关于中国历史、关于自己文学观念的彻底的整合。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试图通过《碧奴》来发现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本事,而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在当下这样一个全球化当中;在当下文学作为一个语言的活动在今天遭遇这样巨大的困难的背景下,苏童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想象,如何最大化的整合了自己的文学资源,从而整合出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意向。这是读者感兴趣的第一点。
  
  这点下来就可以说七个字,巧夫难为无米炊。史学界和考古界有一种巨大的争论。因为李先生倡导走出已故时代,顾撷刚先生的观点是推翻了中国历史的传统,对中国历史现代化的进程,我所知道的有一种对顾撷刚的思想判断,认为他已故思想对中国历史构成是有破坏的。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意见,在今天关于这个争论是如火如荼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看苏童的《碧奴》,我想到的是什么?我会想到神话与历史的一个关系。很显然神话是对历史的反动,因为所有的历史在一个局限的意义上说是一种凝固的知识,而这种凝固的知识就会成为一种迷信。古代神话可能不富有这样的功能,但是当我们参加到神话当中,就有再造的工作。作为我们现在的读者参与到神话的写作当中,实际上由于对历史的拆解,但是这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在十几年前都被揉烂的话题。
  
  每个人无论是一个写字的还是不写字的,无论是读历史还是不读历史,都有自己的观念。我觉得像《碧奴》这样,内在包含着一种改写历史的充分,重建历史的充分。我不知道这样说,作家是否认同。因为这是一个漫长的道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顾撷刚先生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层垒形的。这种语言叙事使历史越来越贴近文学。从三皇五帝以前的历史都是不可信的,但是他指出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离这个历史越来越远,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我们离历史越近,我们越不敢说话 。在这个意义上,他在史学的观念是非常先进的。我想表达的是,通过神话来拆解历史,对于历史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我们今天,神话帮着我们搭了一个桥梁,我觉得这个方面《碧奴》苏童通过自己的文学努力,都做出了非常好的贡献。我从来不认为拆解历史是一个根本性的东西。也许很多人都觉得我们不在历史当中,但是我自己相信我跟历史是有关联的。这是我谈的第二点。
  
  第三点,就文本而言,我在外边开会期间看了这本书,但是看得不是特别细。《碧奴》的文本保持了苏童一贯的特征,他语言的格调、语言的调性,保持了南方的迷信和因由,假如这本书由北方人来写,可能不太一样。语言的调性是音乐上的概念,但是我想把它挪到文学里面。通过阅读《碧奴》的文本,我能够感觉到苏童的语言调性还是保持一贯的,仍然具有章领,仍然具有鲜活的表现力。从构筑上来讲具有非常奇特的反差。我们知道孟姜女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用张颐武的话来说是带有肯定性的概念。但是苏童在刻划《碧奴》的人物的时候,他写了很多很意外的东西。比如说碧奴这个人是不可理喻的,是执拗的,她是愚笨的,是不懂事故的。他极力的强调和夸张碧奴这种不可理喻的特征,使最后哭倒长城,这种强烈的反差。我注意到人物性格之间的反差。
  
  另外在整个人物结构当中,除了碧奴一个人物之外,在这个小说当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不可爱的。这种不可爱一定包含着什么秘密呢?所谓天机不可泄漏,所有周边的人物和文化环境都是不可爱的,表明苏童对中国历史认知的某一个角度。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东西跟历史是相关的。有人可能觉得这个小说非常单调,线条太粗。关于他的人物结构和情节之间的相对单调,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个好的词语来说,是一种简捷。但是作为我们也很难说,这个可能是简陋,也可能是简捷。对我个人来说我倾向简捷,也许简捷跟神话是有必然联系的。最后一个,我想批评一下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已经出来了,这个批评毫无疑义。但是我仍然要说,这个名字带有惜看的景像意味。作为孟姜女来说,你无须变化的,当然作为一种商业操作,我还是可以理解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