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沐吉阿介的回忆文

(2006-04-19 17:16:53)
分类: 活动

◆作者简介

沐吉阿介(我)  彝族,大学文化。现在四川攀枝花市文联工作。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攀枝花市文联委员、作协委员。当过工人、技术员,做过新闻记者、乡(镇)领导、区文联领导。

1985年起在《青年文学》、《萌芽》、《民族文学》、《星星》诗刊、《诗歌报》、《四川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新体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1000余篇(首);与我人合制电视专题片《俚濮彝寨迤沙拉》在四川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播出。诗作、散文、报告文学被选入多种书籍。

1999年由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彝族风情诗集《沐勃尔洛彝寨》获攀枝花市“五个一工程奖”。

1992年起婵联四届“攀枝花文学奖”(政府奖)。

2003年获首届攀枝花民族文学奖(政府奖)。

2004年《迤沙拉俚濮民俗文化》(论文,与人合作)、《俚濮彝寨迤沙拉》(文艺电视片,与人合作)分别获攀枝市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
    2004年,编著《中国俚濮彝族第一寨迤沙拉》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

2005年12月,编著《桃花盛开的地方乌拉国》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2006年2月,著诗集《花开栅栏外》有作家出版社出版。

 

 

 

 

¿//踏着《浪花》走来

 

 

80年代中期,我通过考试而走出彝寨,进入当时人们都很看重的国家重点中专——四川省农机校。

此举意味着我将改变祖辈们沿袭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农民。

在我的内心里,农民是伟大的,但是很辛苦,且很多时候苦而无果。

初中毕业第一年,未考取,回到农村参加劳作。记得有次挑牛粪到田里去,我摔倒在田里,那模样可想而知,当时我内心很苦闷,想:如果一同挑粪的那个女孩把我从泥淖和粪水中扶起,我一定感激之至,从而娶她,无论她是高是矮,是美是丑,我都认定她,并和她撕守到老。然而只有众人狂笑,没有人来拉我一把。这一场景一直珍存在我的大脑中,作为人生的一种反思与激励,也作为“爱”的一种参照。也是我此后走上文学之路的一大动力。

 

 我在诗集《沐勃尔洛彝寨》的后记中写到:“来到这个世间,我深信上帝让我带上几分诗意。阿妈一再说过,我出世的第一声哭啼极其响亮动人。至今她依然能清晰地记起那声音击触于她的脑海换化出的美妙、令人畅快的音符。”

“缪斯与我有缘。”

“高原的咂蜜花凋落之后,我自山冈牧羊归来,阳光和雪花忽然敲击头顶。这时,我开始学习在体验种植荞麦、米酒、思想。”

“当缪斯将我从初恋败倒的泥龊中扶起,我学会了把泪水磨炼成珍珠。┉┉”

我的诗歌写作是从《浪花》开始的。

我从给校刊《浪花》投稿,到后来当了《浪花》的主编。这一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是成长的过程,也是为今天我走上文学之路奠定基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我通过《浪花》,结识了远在黑龙江的中学生校园诗人姜红伟,知道了有一份令我们爱不释手的报纸——《中学生校园诗报》。虽然它是一份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朴素的诗歌小报,但是在当时来说是多么的珍贵。报纸上面的每一首诗歌,都总会让我激动,让我青春焕发,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人生记忆中的回忆。从中,我收获了真挚的友谊,也收获了文学创作的第一个丰收:1986年我的诗歌《校园里的少男少女》在上海萌芽发表了!

我好象找到了文学创作的感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有了《浪花》。有了那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才有了后来在经过了许多变化之后,终于走上了文学之路。

在此,特别感谢《浪花》,感谢《中学生校园诗报》感谢姜红伟兄!

2006418日星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