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熙故居 曾经南京的非常人家

(2014-09-24 13:40:49)
标签:

旅游

甘熙故居 <wbr>曾经南京的非常人家

所谓旅途,就是由一场场懈逅的故事组成,有时是建筑的故事,有时是人的故事,而南京甘熙故居,则是两者的结合体。数百年岁月流过,白墙灰瓦的老屋端庄沉默,依然保留着优雅的姿态,同时,却又被岁月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灰色调。绵延数百年的家族史浓缩成一个个陌生的名字,诉说着生命的延续,还有,比名字更加深厚曲折的离合悲欢。甘熙是晚清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道光十八年中进士,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等书现存宅院由甘熙的父亲甘福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后甘熙加以续建和扩建,沿袭了秦淮民居“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建筑风格,突出了内部结构的多重组合与文化装饰的精巧特色,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和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甘熙故居原汁原味的江南小筑,虽然也是老屋,但它和幽静古朴的水乡古镇相比少了些乡野情趣,多了些20世纪初的摩登气息。粉墙黛瓦的徽式建筑和豪华的宅第、恢弘的园林,让这里如同豪门深宅里的大家闺秀,身着华丽裙裾在水一方



甘熙故居 <wbr>曾经南京的非常人家

甘熙故居又名甘家大院,现为南京民俗博物馆,左右两组房屋各五进,在民间,有“九十九间半”的说法,据说,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是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世家府第是曲阜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平民住宅,便是这里,“九十九间半”。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只是甘家自谦的虚数,实际房屋总数高达300余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目前是南京民俗的精华所在。


甘熙故居 <wbr>曾经南京的非常人家

甘熙故居 <wbr>曾经南京的非常人家

    故居门厅、轿厅,正厅等四五进房屋内,分布着主人房、佛堂、闺房、书斋等诸多居住元素,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等级制度相当严格。举办婚丧大典的正厅和宽敞的正房一起,组成这座庞大院落的中轴线,形成整个甘氏家族的权威中心。导游告诉我,大厅采用抬梁结构,其挑高位于全院之最,以凸显主人的财富地位,三开间的宽度由中央向两侧递减,中间较宽,入口各间的落地长窗关闭时,整排窗的立面酷似巨大空透的雕版画,和侧面阴暗长的备弄形成鲜明对比。当我走在幽暗的弄里,望着发黑的木制老家具,忽然,就幻想自己正化身成为民国家剧影视剧中的某个角色。


甘熙故居 <wbr>曾经南京的非常人家

甘熙故居 <wbr>曾经南京的非常人家


甘熙故居 <wbr>曾经南京的非常人家

甘熙故居 <wbr>曾经南京的非常人家

甘家虽属票友世家,但并没有庞大的剧场,仅仅专辟几间宽敞的房屋用来学戏练戏,渐渐地,随着婉转咿呀的吟唱声,我面前的一切变得模糊,一双看不到,但能感觉到的柔若纤手,引领我走近一位曾在小院里居住,但并非姓甘的女子:严凤英。

严凤英和恋人甘贡三儿子甘律之同居的小屋位于大院的偏僻角落,比正房面积小很多,不过,甘家衣食无忧的生活,对于因受恶势力欺凌,孤身流落到南京的严凤英来说,已经相当满意。她向汪剑耘学梅派唱段,向甘律之求教戏曲表演,而甘贡三对京剧艺术的深刻理解,言传身教的《御碑亭》、《梅龙镇》、《游园惊梦》、《春香闹学》等经典剧目。被正值妙龄、聪慧伶俐的严凤英学会十之八九,为重新登台表演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也是由于封建家族严格的等级观念,严凤英未能在甘家大院披上婚纱,最终只能携着甘律之赠送的昂贵行头,回到故乡安庆,然而世事难料,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寄人篱下、偷戏学艺的小姑娘,凭借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成为黄梅戏表演大师,但她和甘律之的正式婚姻,仅仅维系数年便分道扬彪——也许,这就是这座深宅大院的魅力,任何人,都可以被造就成传奇的一部分,但任何人,也可以改变传奇,让一个人,一个时代的辉煌衰落,在庭院深深间翻转轮回。


甘熙故居 <wbr>曾经南京的非常人家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湮没在甘家大院漫长历史中的,除了数不胜数的鲜活生命,还有沉默,但同样令人唏嘘不已的累累藏书。“甘氏津逮楼,制仿范氏天一阁。 《同治上江两县志》的记载,宣告南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私人藏书楼津逮楼的初建年代,比甘家大院还要早,它的第一代主人福之父甘国栋“积书至十余万卷”,虽然几十年后大部分藏书便毁于战火,但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丈夫赵明诚著作,宋代刻本《金石录》却奇迹般幸存下来,几经辗转,被古籍专家收购,虽为残卷,已被图书界公认为中华古书籍特藏珍品。

甘熙故居 <wbr>曾经南京的非常人家

因此,南捕厅十五号尽头后花园复建的津逮楼,便是甘熙故居的最后一个景点,虽然两层小楼不过竣工数年,虽然岁月并未在其脸上划满沧桑,独有的书卷气,依然如影随形。若把这里作为后花园起点,无论左行右行,我都能经过一条条抄手游廊,透过游廊的花窗看出去,外面是园子,园子里又有漏窗、亭台轩阁,白墙黛瓦,直至熙南路文化街区的杨柳青青、评弹声声,花香氤氲,美味流转。正午时分,金色的阳光柔柔地扫过老店的招牌,斜斜的搭上甘熙宅院屋檐的一角,空气中飘荡着的家族故事中既慵懒散淡,又沉重深厚韵致我忽然开始遥想甘家几百年前,几十年前的今天都发生过什么或者什么也没有发生


甘熙故居 <wbr>曾经南京的非常人家

甘熙故居 <wbr>曾经南京的非常人家

甘熙故居 <wbr>曾经南京的非常人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