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长城 天地写苍茫

标签:
旅游长城 |
文/图 诗韵梦寻
这是一次虚拟的穿越,但或者,也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明朝景泰年间,晨,蜿蜒的居庸关长城沉睡在我面前,安宁而静谧,虽然已是初春,依然看到激扬的黄沙漫天飞舞,忽然,烽火台上漫起滚滚的峭烟,继而,岔道城、居庸外镇(即八达岭)、上关城、中关城(居庸关)、南口五道防线均火光冲天,整个灰白的天幕,都被染成如血的鲜红。水陆两道城门徐徐落下,负责关城守御的是隆庆卫们全副武装,手持盔、甲、长枪、弓、箭等军械和火器,以百米赛跑的冲上城墙,我随兵士家眷,以及管理衙署书馆们的文人们,在士兵的高声催促下后撤。并没有人回头,但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揣揣不安——是的,这只不过是一次演习而已,但是,开国大将军徐达,曾经无数次重申过这里的战略重要性,如果有一天,浩浩荡荡的蒙古铁骑冲响这个关隘,她们父兄亲人模糊的影像,就会在瞬间成为永远……
居庸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居庸关位于八达岭长城南侧20公里,古时就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在北京众多修复开放的长城中,这里的景色最具魅力:狭窄的山谷中,阳光透过郁郁葱葱的绿树洒下一路斑驳,星星点点的野花烂漫地绽放着,飞瀑流泉就在密林里哗哗作响,早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但同时,这里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地形也最为险要,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面,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八达岭”。
在金代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这里,是大都(北京)通往上都(今内蒙多伦)的重要交通大道,因皇帝经常过往,因而,在关内设有行宫、寺院、花园等建筑,至今仍有遗存。明代时虽然重归汉族政权管辖,但仍属边关重地,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修筑居庸关城:“跨两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随时准备重创来犯之敌。当我走近关城,如抚摸婴儿般抚摸着斑斑驳驳的古墙,指尖划过时光沉淀的印迹,数百年的灰尘,从岁月浸透的砖缝中一层层飘落,那,是无数个生命坚守和流逝,那,是无数个拗口陌生,但必然会被长城所铭记的普通士兵的名字。是无数创造了历史,又湮没在历史中的无名生命。
“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清军入关统一中国后,曾经的血雨腥风,重归 “居庸叠翠”的温柔和宁静。但精美的云台,依然述说着曾经的故事:“云台”是居庸关特有的建筑,用汉白玉石砌成,始建于1345年(元至正五年),台上曾建塔修寺,但屡次毁坏,现存的云台,平面呈长方形,底部东西长近27米,南北深17米;顶部东西长24米,南北深近15米。台基正中的门券之内镌刻大量精致的石雕佛像以及藏、蒙等六种文字,在云台下倘佯,遥望着佛像生动的表情,我似乎又萌生了穿越的不真实感:似乎听到明代工匠喘息的声音和自信的谈笑,看到他们如何在这边塞雄关中,一刀一刀地铭刻出不朽。而他们,也在冥冥之中,体味着我从内心深处洋溢出的纯静和温暖。
明长城是战争的产物,但最终的愿望却是为了寻求和平。但纵观华夏文明史,长城始终没有成为分裂的墙体,却如同一条纽带,连接着农耕和游牧,连接着伟大和平凡。走出漫漫的历史长河,向我迎面扑来的,还有本次行程居庸关最壮丽的景观,夜长城。
不知不觉中,金色的夕阳洒落下来,一丝丝睫毛般极细、极深的金色光条,在最高处的峰火台掠过,忽然,仿佛听到冥冥的召唤,或深或浅的金色在瞬间褪去,数千只长城景观灯点亮,威严的居庸关长城披上华丽的丝袍,如同通向天堂的阶梯,光芒万丈。这,就是传说中至极辉煌的夜长城,这,就是奇迹般至极闪耀的夜长城!它如繁星,却比天空而壮阔,它像珠宝,却比珠宝更璀璨。虔诚的、希冀的、焦灼的,我一路奔向它,迎接它,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被它,征服和融化!
修筑长城,意味着时代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局限,但这种倾诉的方式,却也是生命的礼赞、是社稷的辉煌,是人性惊天动地的力量,是天地宽阔博大的胸怀。因此,当人们不再用厚重的墙体来护佑民生时,整个中华民族的版图却从此形成,终于超越了长城本身,大而化之,成为中华民族主流精神图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你,还有无数人灵魂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