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fg.cn/big5/mryz/img/114-hong/114-hong.jpg
<形聲>字
小篆「紅」:從「糸」,工聲,本義作「帛赤白色」解(見《說文解字》許慎著),徐灝氏謂「赤中有白,蓋今人所謂桃紅」;朱駿聲氏謂「素入於茜則為紅」;乃指絲織物之紅色而言,故從「糸」。
一、讀音為「hónɡ」(洪)時,其義有:
1. 湷嘀患t。例如杜牧《江南春詩》:「十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2. 紅花曰紅。例如張籍《唐昌觀看花詩》:「新紅舊紫不相宜,看覺從前兩月遲。」
3. 紅色器物曰紅。布帛。例如《論語•鄉黨》:「紅紫不以為褻服」。
汁液。例如張協《七命》:「沬如揮紅汗如振血。」
衣服。例如白居易《采薪女詩》:「一種錢塘江上女,著紅騎馬是何人?」
4. 紅色容顏曰紅。例如王勃《臨高臺詩》:「歌屏朝掩翠,粧鏡晚窺紅。」
5. 紅顏女子曰紅。例如《浣紗曲•打圍》:「拚沈醉倚翠偎紅。」
6. 紅利,工商業除去開銷以外之盈餘,略稱紅。例如:分紅。
7. 古地名,春秋時魯地。
8. 姓,漢楚元王子紅侯劉富,其子孫以國為氏。
9. 紅色。例如唐彥謙《玫瑰花詩》:「不知何處意,深渻砂慵t。」
10. 紅色的。例如:紅玉、紅茶。
二、讀音為「ɡōnɡ」時,其義有:
1.名詞。工作,曰紅,通「工」。例如《漢書•哀帝紀》:「『織綺繡難成,害女紅之物』注:『紅亦工也。』」
2.喪服名,通「功」。例如《漢書•文帝紀》「『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注引服虔曰『皆當言大功、小功,布也。』」
紅,是一種鮮艷的顏色,象徵著喜慶。
自古以來,逢年過節、婚嫁喜事,從張燈結彩,服裝用具,裝飾配備,無不用大紅的顏色來體現喜事的丰采,不僅表達了對節日的祝賀,內心的喜悅也從紅紅的喜氣當中散發出來。這象徵吉祥的紅色,也綿延地傳遞了恆久的喜慶氣息。
桃紅又見一年春,捎來的是,春來花紅柳綠,奼紫嫣紅的景色。因此在騷人墨客當中,「紅」也常為詩人的最愛,把「紅」發揮得淋漓盡致。看那朱熹《春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文同的《約春》:「紅情綠意知多少,盡入涇川萬樹花。」寫盡春天景色的艷麗多彩。然而「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卻道出了秋紅的另番韻味。這深艷的紅葉,比起春天的紅花更加炫燦奪目,在蕭瑟的秋日,展現了深紅的壯麗景觀。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含苞的嬌嫩,綻放的艷麗,終有謝落之時,此刻豈是無情,那是延續花樹生命成長的動力。落紅,更沒有忘記樹根的哺育,它寧願化為春泥,來回報花樹的養育之恩,等待來年的綠茵。萬物生息的變化,充滿著濃郁的情感,深深體會才能瞭然原來花草樹木也有這般的情義,令我們不由肅然起敬。
「一粒紅稻飯,幾滴牛頷血。」一粒紅米飯,要用幾滴血汗換取。農民的每一滴血汗,滴露到土地,才凝成這一粒粒寶貴的稻穀。多少的辛勞,多少的血淚,才換來今天豐盛的食物。感恩這血汗的凝聚,辛勞的成果。
人逢喜事精神爽,大家也愛以紅來形容人的飛黃騰達,好比「紅光滿面」事業得意,「紅得發紫」備受寵愛,「紅極一時」名氣響亮,都是喜事連莊的象徵。但「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也提醒了我們「紅得會發紫,紫得會變黑」的道理。所以,人不能得意忘形而胡作非為,否則便會埋下災禍之因,紅也會由此而變黑,由燦爛而走向灰暗。
古來紅顏多薄命,薄命有時是來自過於追求外在的容顏,而忽略內在重要。殊不知真正提升內涵與智慧,才是延續美麗持久的法寶,才是讓生活幸福美好的基因。因此擁有貌美,還要更加努力內在的修為,才能永保榮華富貴。若一味追求容貌美好,一旦人老珠黃,得不到寵愛,到最後落得薄命紅顏,真是何苦來哉!
如長孫皇后不僅美麗端莊,而且賢淑溫良,輔佐唐太宗創造了貞觀之治。而楊貴妃,以其美貌深得唐玄宗的喜愛,但也因此陷入色欲之中,荒廢了朝政,導致後來的安史之亂,使唐朝走向沒落,楊貴妃最終也被縊死於馬嵬坡。故,女子應該在德行上提升,不應該太追求容貌的美好,優雅的氣質才是恆久美麗的最大因素。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人生步入了晚年,才知光陰的可貴。「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道盡了燦燦短暫的無奈,那是徒留古今多少為夕陽紅霞的喟嘆!然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伏波將軍馬援亦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能懷有一顆大丈夫之心,志在千秋百代,縱然年過花甲,步入夕陽,亦能發射出最絢麗的紅,留下永恆的美麗。
紅色,鮮艷奪目,極具警示作用。看那燈紅酒綠,滾滾紅塵,誰人不被名利財色誘惑所困?而十字路口的紅燈更加顯明耀眼,隨時要遵守「知止」才能保證安全;為人處世,若有違背良心道義之事,在心中立馬能亮起紅燈,當下止步,就能免去無窮的禍患。
紅日初昇,光明乍現,帶給世界無比的溫暖與朝氣,願我們的心,都能像那初昇的太陽一樣,穿破黑暗,照亮世界,讓生命充滿活力與生機……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http://www.dfg.cn/big5/image/mryz-zt.gif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 许嘉璐
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国学大师饶宗颐《汉字五千年》
我饶有兴趣地连续看了好几个晚七。这部纪录片虽然是讲汉字的演变过程,但联系中国的历史和考古发现,形象地说明了汉字对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所起的巨大作用,很有说服力。对比其他文字的形成讲汉字的历史,视野开阔,知识性强,其中还穿插一些专家的谈话,使人感到亲切、活泼。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袁行霈
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很大的圈,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迹可寻,中文就是它的半径,中文走得越远,圆就越大。
——台湾诗人余光中
我们博大精深、灿烂无比的文化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离开了汉字,我们民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
http://i.namipan.com/files/aa4a46fbfe36c433a4f75fcf245da8e94831037c6b1b0000e0f1/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