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乐:古典家具的价值再造实验

标签:
马可乐古典家具收藏商业柴木家具 |
分类: 商业 |
马可乐小心翼翼地打开平时不轻易示人的古典家具收藏库,在层层叠叠、漆皮剥落、落满轻尘的古旧家具堆里穿梭时,他不禁眉飞色舞起来。
做了15年的香港古董商人、回天津做了13年的古典家具商后,被誉为“中国柴木家具收藏第一人”的马可乐在古典家具收藏和商业化之间,找到了一条在他看来鱼和熊掌兼得的道路,至少在他看来值得付出下半生去拼搏。在天津郊区,他于1996年创办的可乐马家具有限公司,收藏了装满两层楼的古典家具,桌椅几案多达数千件(套),都是宋元明清的珍品,其中至少数百件(套)则是罕有的孤品,他公司里数十名工匠精心地高仿这些珍品家具,而后将其投放到公司在天津、北京等地的自营连锁店上。古典家具的收藏家多矣,仿古家具商也不胜枚举,然而收藏家往往只做收藏、不做商业化,而仿制商则往往并没有多少古典家具真品可以仿制,恣意构想出来的产品完全不合古制,实为“伪古典”,丧失其应有的文化内涵。马可乐则以其拥有的藏品做高仿,打通“任督二脉”,既保持藏品的完整性,又能打造商业的春秋大梦。
数批国内外的风险投资商在2008年在马可乐的收藏库里参观出来后,提出以数千万元乃至1亿元入股可乐马公司、持股50%的要求,皆被马可乐淡然谢绝,尽管他确实也在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黄金时代
“我现在是在用早期赚的钱来做新的商业。”马可乐坐在一只明朝圈椅上说。马可乐祖辈数代都是古董商,他所指的早年,应该回溯到1979年,他从天津去了香港,在父亲的古玩行里打工,攒了两万港元,又四处借了些钱,于1981年自己创业,做起古典家具生意。
那是早期的古典家具商的黄金时代,由于家具出口市场初步开放,大陆的古典家具的市场还没被唤醒,而香港、国外则开始热衷收藏中国古典家具,大批大批的古典家具被先知先觉的商人们从民间征购出来,囤积在深圳口岸,等着一河之隔的香港商人过来从中挑拣一番,择其善者而大批收购。在北京以一件(套)两三千元购得的老家具,转手给港商便是9000元,港商则赚得更狠。这种生意,在中国商业刚开始觉醒的那个时刻,简直不知今夕何夕。
马可乐也是港商中的一员。在生意繁盛的高峰期,他每月的出货量多达三四百件(套),为他带来商业上的第一桶金,而他也逐渐成为香港艺术品市场上的风云人物,至今仍是香港艺术品商会的鉴定委员。
而大陆的古典家具市场的真正觉醒,还是在1980年代末期,一定程度上受文玩大学问家王世襄先生于1985年出版的《明式家具研究》所引发。自此,以名贵木材红木为主的宫廷古典家具的市场热度一发不可收拾。对马可乐来说,市况反而不是太好,因为一件(套)好些的老家具,价格攀升到几十万元,做生意的投入太大,他需要寻找相对既价格合适又有价值的缝隙产品和市场。
一批以核桃木、榆木等普通硬杂木(柴木)为材料的山西老家具的新出现,引起马可乐的注意。因为木材并不名贵,而市场往往以材质论高下,因而这些家具的价格比较平和。马可乐觉得,这些家具应该是非常重要的门类,在没弄清楚真正的价值之前,他不会盲目地将其转售出去。经过数年在山西的深入查访研究,马可乐认为,中国的古家具源头应该是柴木,即杨木、槐木、榆木、核桃木等硬杂木,而且鉴于真正有收藏和保存价值的硬木家具目前已经数量很少,相当大的一部分名贵硬木家具在故宫,所以,山西柴木家具整体是中国自成系统且有一定规模的古典家具门类。
在查访过程中,马可乐收集了大量的山西柴木家具,并且于1999年在香港以英文出版了《山西家具》一书,成了研究山西家具并为其确立地位的权威、第一人,而其因为庞大的收藏数量,更成为全国最大的柴木古家具收藏家。而这,为马可乐现今的商业奠定了根基和底气。
商业化的征途
马可乐有一位相识的北京画家,有一次看到马可乐收藏的一张宋代香几,非常想买下,但是这件孤品在现存的宋代家具里独一无二,马可乐从不打算转售。不过,他让工匠用老榆木做了高仿的产品,画家很高兴地以1万多元的价格买下。
这正是马可乐现在的商业模式:拿出珍品的老家具做高仿,以家具连锁店的形式做市场,并且接受定做。因为拥有独特的老家具收藏库,这让他的公司产品明显与市场上常见的所谓仿古家具不同,相对来说,更为独特,而客户更具品味。在公司位于北京的连锁店里,大部分都是高仿的古典家具,规格、形制、制作工艺全都符合古制。另一部分出售的产品,是老家具元件,不过,这些都是马可乐认为并不珍罕的,才拿出去出售。至于真正有价值的藏品,马可乐坚决不卖。有不少人慕名上门求购某些老家具,包括一些外国人,出价甚高,但马可乐不为所动。他曾“大意”卖出一件桌案,后悔不已,找买主要求以两倍价格买回,对方都不肯。高仿的产品,则有代理商在英国、美国为其打开不错的市场局面。
马可乐的独特资源引起了投资界的注意。过去几年,不断有投资商进出他的收藏库,提出入股计划,但是无一例外都被马可乐决绝了。“他们都是要求特别高的股份,甚至50%,这意味着我以后做什么计划都要跟他们商量了,我不接受,我需要保留自主权。另外,他们其实是想拥有这个收藏库,而对做高仿市场缺乏长远规划。”马可乐说,他的计划,其实就是在两三年内,扩建工厂,在全国开办更多的连锁店,为社会创造正统的、合乎古制的仿古家具。
但是,马可乐却面临着不小的难题。尽管拥有数十名工匠,在行业里已算较大的规模,但是马可乐觉得真正懂行的古典的家具工匠很少,很难请到。并且,由于高仿家具不适合现代的机器生产,而是手工制造,因此产量并不容易提高,对订单应接不暇。另外,就像“劣币驱逐良币”的道理,马可乐的资源和产品特色其实一直淹没在众多的良莠不齐的同行里,颇有酒香而巷子深的掣肘。
“我觉得,以后可能会选国内的投资商一起合作。”马可乐说,“其实,现在这样稳健地一步步发展,也是挺好的”。在中国的古典家具界,马可乐把足以傲人的柴木家具的收藏商业化,融进仿古家具制造业并实现、提高其价值,其实是一场非常独特的、开创性的商业试验。【By 陈标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