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颂仁:另类“做市商”

(2009-01-09 00:45:14)
标签:

张颂仁

做市商

艺术

商业

分类: 商业

张颂仁有着标准化的个性形象,这让他从广东美术馆走出来时在人群里都非常显眼:瘦削的身材,穿一身深色竖条纹的旧式中装,戴黑框眼镜,像个传统的老夫子。不过,他不是迂腐的老书生,而是一个在当代艺术的圈子里大受欢迎的画廊老板、策展人,因能发掘新派画家而称誉。他创办的香港汉雅轩画廊,虽被他自谦为“小店”,其实是20多年来至今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策源地之一,而他则毫无疑义地是这个市场最早期的一位垦荒者。

他的际遇不能不跟当代艺术市场须臾不分。2008年5月,艺术家曾梵志在香港拍卖画作《面具系列1996 No.6》,成交额高达7500万港元,一举打破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拍卖纪录。这张画表现的是曾梵志一贯的风格,透过波普化的一群面孔,大家表面上虽一团和气而掩饰不了内心的紧张不安。不过,1990年代初期,曾梵志刚出道,还毫不起眼。创办汉雅轩画廊10年的张颂仁准备在香港办一场“后89艺术大展”的展览,有资深行家推荐了曾梵志。于是张颂仁在北京看了曾梵志的作品,出价问1500元如何。当时曾梵志刚籍籍无名,郁不得志,一口答应了,结果张颂仁给出的是1500美元,已为当时顶级价码。这让一度想转行的曾梵志大喜过望,从此醉心于实验风格画作的创作。而汉雅轩画廊,也成了曾梵志作品的市场渠道商。

曾梵志早期的这个际遇,已经成为美谈。他和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等4名艺术家,现在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F4”,每幅画作的拍卖价动辄以千万元计。而他们的画作最早受肯定、得以到国际市场去推介,都是张颂仁之功。最重要的是,他们所代表的整个中国当代画的行业,那时在国际上没什么影响力,也不存在所谓的“市场”,更别说市场的话语权和寄售、分成、办展览等的体系运作。而张颂仁便是改变了这一切的先行者。

 

有权力,才有身价

然而张颂仁恰恰不是言必称“市场”的人。“19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还没有出现在艺术家的圈子以外,没有在展览上出现,尤其没有在海外出现。那时候的中国当代艺术主要是在中国文化圈,主要还是在美术学院圈里面。所以,最重要的事并不是去做什么市场,而是去建立中国艺术家在国际的身份和地位。”张颂仁对《周末画报》说。那时,大陆的画家都还在按照职称等级拿工资。

张颂仁:另类“做市商”

(网上图片)

1983年对张颂仁或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都是重要的时刻。这一年,张颂仁完成在美国读哲学和数学的学业,回到香港创办汉雅轩画廊,开始操持艺术品生意。以后张颂仁对当代艺术市场的影响,都自此开始。初期,虽然张颂仁力推过港台艺术家的作品,但是港台毕竟市场空间狭小,对商人来说,这样的市场犹如鸡肋。张颂仁深知欧美艺术市场的市场运作机制是,按照西方已经成熟的操作方法,画作要得到市场认可,必须举办展览,让作品和作者被人理解,建立艺术地位,而后才有可能谈艺术家、作品的价值、价格。

由此,张颂仁试图去和美国艺术市场接轨,于1986年带了一些作品到美国办展,但是他碰了壁,因为美国市场并不认识、接纳这些作品及其创作的艺术家。这让张颂仁对艺术市场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光有市场的推广模式还不够,只是一张皮,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市场认可,必须要能引领创作的潮流才行,而不是跟风,如果某些艺术家的作品被认为是现有美国风格的模仿,那么便没价值可言。张颂仁说,“要成为原创的艺术家,就得在一种思潮开始时就起引导作用,获得话语权。”在当时,市场上成功的欧美艺术家,无不通过强势的宣传,在艺术创作上建立各自的风格、思潮,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恰恰在国际市场缺乏声音。

在几年的一番探索之后,张颂仁决议要为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赢取一席之地,策划了一个“后89艺术大展”。这个宏大的计划囊括了当时主要的名流、新秀共54位艺术家的200余件作品,于1993年开始在香港汉雅轩画廊、市政厅展出,接着又在欧洲、欧美等国外巡回展览,轰动一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的大事件,国际市场也开始关注并接纳题材和角度都新异的中国艺术。从武汉美术学院初出茅庐的曾梵志便在张颂仁所组织的这个庞大展团中,张颂仁一股脑儿地买了他20多件作品。而另一位新秀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作品,素材采用中国人在特定年代的相片,结合中国美学做新的发挥,成为极受瞩目的新风格。

张颂仁不愧是操盘高手,他在两年后再次把“中国当代艺术”招牌打得响亮。时逢影响力非常大的“威尼斯百年回顾展”,张颂仁和好友、香港另一位收藏家邓永锵在威尼斯大摆宴席,邀请到英国戴安娜王妃捧场,艺术作品也大受瞩目。这些展览、活动奠定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办展览、做活动这些事,都是我自己掏钱出来做的,其实都很不容易,那时汉雅轩画廊业仅仅是维持运作而已,没赚多少钱。”张颂仁说。但是,他把每个能进入策展推介团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收罗了相当的数量,也代理了很多艺术家的作品。谁都明白,这是商人的投资智慧所在。

也就在1990年代中期,中国艺术家的价值已在国际市场得到承认和尊崇,作品价格也水涨船高,张颂仁对这个市场的奠基性的开拓者角色实际已经完成了。他所做的事,包括发掘中国内地的当代艺术家,引入以画廊为市场推手的渠道形式,把作品推接到香港、欧美等国际市场策展、流通,当代艺术市场的机制得以引入并确立。并且,非常重要的是,张颂仁为中国当代艺术赢得国际市场,其操作是站在赢取文化话语权的高度,更显出对建造这个市场的深重分量。

 

“我不是做画廊的好榜样”

作为画廊老板,张颂仁却没什么签约艺术家固定地把作品给他流通。他喜欢比较自由、天马行空的运作。比如,已经熟络的名家做展览办活动,很多都是找汉雅轩代理,而张颂仁办国际活动若有需要,都会有很多艺术家送上好作品。不过,以他在当代艺术市场点石成金的这些经历,他却说对市场却并不在行。

近年拍卖出的千万元级别的当代艺术品,其实在分账的时候已经没有张颂仁的份儿了。大约在1997年,他就把大部分当时在国际市场推介的作品都转让了。虽然比起更早先的市场情势来说还算是躬逢其盛,但是比起近年却是小巫见大巫。例如,“1993年一直到2003年,张晓刚作品的价格都是很低的,最早的时候就是1万或者几千美元,最高也只卖过五六万美元而已。”张颂仁说。

不少人因此而为张颂仁扼腕叹息。他却很清楚地为自己做了评价:“我不是那种真正做艺术市场的大藏家,他们比较看好一个人,就买他100 张画,可我没有这样做过。只是有些艺术家重要的转折点展览是我策划并举办的,但是在转折点的展览上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一张都没有。可是真正在做市场的人,就不管好坏都收,然后再拿出来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做生意不算太成功。”

 近年,高价格的当代艺术品流通,都是在拍卖行完成的,而且每次拍卖成交,向买方收取20%~25%的佣金,向卖方也收10%,利润非常高。相对来说,画廊受了冷落,因为画廊不像拍卖行那样善于炒作。但是,在张颂仁看来,汉雅轩仍将深具优势,因为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价值身处香港,跟国际市场、国际传媒也渠道畅通,可以为拍卖行这种二手市场提供更多作品和支持。

张颂仁现在仍一贯地担任各种艺术展的策展人,而他的画廊生意,更多地放在发掘新人新作品上,有合适的艺术家,他仅就收藏一两件作品,而不是商人囤积居奇般地全盘包揽。“我不是做画廊的好榜样。”张颂仁说,“我做画廊没有那么专业,是个小作坊的做法。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画廊和艺术家一样,首先要把自己的名声、自己专业的权威性建立起来,才有好的艺术家跟你合作。那么怎样建立这样的专业权威呢?首先在于你办展览时的文化性,办展览时对整个艺术圈的影响,还有做展览的水平。因为所有关于架构的东西如签约、合同、怎样卖东西、怎样推动等等,那些都是次要的,就像股票,价格要高,根本还要那家公司本身经营得好才行。说到架构,说实在的,我不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所以还是需要一些受过商业训练的人来做。”

张颂仁在当代艺术市场显得有趣,一方面他推动整个市场从无到有得以确立,可谓一位有力的“做市商”。另一方面,他当然也获得商人意义上的成功,却也并不是纯粹的商人,相反,他做策展人的身份更为著名,而市场操作对于他反而不太重要,甚至他承认不谙此道。“你跟我谈市场,其实会把真要做生意的人都教坏了。”【By 陈标杰】(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