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并不壮阔
(2008-10-22 18:38:5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世事 |
读薄书《人类学阅读笔记》、《人类的起源》、《生命的壮阔》,很有趣。捡个事儿戏说,兼带插科打诨。人类从古猿进化到现代人,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时间。有个很重要的基础是,食谱由素食扩展到包括肉食在内的杂食。这么说的理由是,人与猿一个决定性的差别在于智力水平,就是说人比猿更“有脑子”,生理基础是,人脑是猿脑的3倍大。问题在于,肯定不能通过让脑子进水的方式来提高脑容量,因此,怎样使头脑变大就成了让古猿很头大的问题。要知道,尽管人脑的重量只是占人体重的2%,但这一椰子壳的白豆腐所消耗的能量,却是人身体消耗总能量的20%,真是不省油的灯啊。光是吃吃野果子和花花草草,或拿枝小棍子骗骗几个有勇无谋的蚂蚁,获得的能量还是不够大容量脑子的运行的,只能维持小容量的猴脑,惟人脑为难养也。
自从有了广谱的食物来源,古猿进化的革命就焕然一新了。从树上溜到地上,食物对象就变得天地广阔了。另外,开始颤巍巍地站立行走,把手解放出来,首先还没到能制造工具的时候,而是首先能够携带食物,以免有上顿没下顿,供应充足了。并且手的活动也促进了脑力的生长。最重要的是,动物大量地进入食谱,改变了营养结构,能量充足得足以供养大脑的发育扩容,长久以后,头大了,修炼成人。
肉食是人类进化史上彪炳千秋的大事件。不光人心是肉长的,人脑也是肉长的。
现在人类的膳食结构,绝大部分都是杂食的。从适应的角度上说,花几百万年养成的这个结构应该是适合现在的社会吧。
费那么大的劲儿,无非是说,生命的进程可以给人启发,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太高深,悬而未决,但试图思考一下并不终极的小事情,也蛮好玩。
比如,有些宗教或有些人群,就特别禁止吃肉,只吃素。他们认为要爱惜生命,并且吃素有助于减少暴戾,内心回归宁静。出发点挺好,但是,吃肉就不能修心养性?吃素一定比吃肉更爱惜苍生?毫不搭边的事儿。纯粹素食,似乎是逆反人类生理的历史进程的,硬生生要舍弃数百万年的文明成果。
比如,由于人脑的进化被认为人更成为人的象征,智力的开发被认为头等大事,智力发达,社会生产力就高,社会就文明进步,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逻辑。于是,崇文抑武,社会莫不追求电子化的生产生活,四体不勤,数十年的体质未见有重大变化,唯有智力发展却一日千里。在未来更加便利舒适的物质条件下,人可能不大需要多少“体力劳动”,而完全是大脑动一下脑筋,施展一下意志,便能运转身边的生产生活系统,满足所需。甚至,人的一切满足感、感官刺激都最终归于电脑的电刺激,那么关于人脑的电子科学发达之时,电子信号能赋予人脑所有追求之境,肉身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退化、舍弃也罢。有可能造成大脑极度发达,寄生在一个机器或者别的能提供能量的躯壳内,而肉身已经退化殆尽,就像旧版《忍者神龟》里面的脑怪那样,只剩下一团白豆腐在活着。那时,人还是人吗?
比如,欧洲人花了几百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把糖分从红酒里面分离出来,但是中国人喝红酒的时尚做法是,往红酒里兑带糖分的雪碧,还是人工糖精的。
比如,男女平等至今仍无法彻底解决,世界有那么多的人在争取女性权利和解放。但是,还有很多正规的、公立的女子学校、学院存在,清一色的女职工、教师、学生。这样一种封闭的、缺乏正常社会交往的机构,不是很畸形么?广州番禺就有一家。
比如,现在不少人提倡兴复古代服饰礼制,这挺好的,比如宽袍大袖的汉服。如果是做做研究,亲身剪裁、穿穿,还原古代生活原貌,无疑是能促进古代文化的传承的。问题是,有些人过于偏执,眼里只有汉服,复古为上,视现代服装等其他所有服饰为异端,恨不除之而后快。这却矫枉过正,变成原教旨主义了,可惜。
午饭肉少,饿昏了。【By 陈标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