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终将回复平静生活

(2008-08-07 16:15:3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世事

初看那条标语时有些发笑,但是马上就感到震撼。在名为《筑梦2008》的纪录片中,一群10岁出头的小姑娘在体操训练场上训练,严苛的要求让她们咬牙挂泪。摄像镜头扫过公告栏,一张打印的励志标语特别醒目,白板大字:“上级逼,下级逼,互相逼,自我逼。不吃苦中苦,难有大突破,不经逼中逼,难上冠军台。”我差点喷饭,这种拙劣的标语应该出现在北方偏远农村的土墙上才是,而它竟然出现在2003年中国选拨奥运会女子体操队的实训现场。20多名小姑娘都必须接受的是,在经过长达5年的魔鬼训练后,只有两人能够最终入选。而为此付出的种种艰难困苦,又岂止这条标语所能言尽。

我一直以为,但凡重大历史事件,必须亲历、身在其中才能深刻感受个中况味。所以,除了7年前在中央塔下的租房大院里欢呼着看世纪坛的烟花外,对奥运没有半点体会,因为我离开北京,也没有什么事儿是跟奥运联系在一起的。其实不然,当我在北京的最后几个月里,下班骑车从万寿路经长安街奔向鲁谷时,丝毫也没意识到,路旁那个轰隆作响的大工地,正是今日的鸟巢。没意识到它,并不意味它不存在。

即使远在广州,也能感受奥运的灼热,不是体育竞技的热情,而是整个城市为了保障奥运不出负面大事的紧张感。有关治安隐患的排查,几乎天天见报。事实上,整个国家都是在做着同样的事,举全国之力,满负荷地围绕奥运而运转。即使不在北京,也已经身在其中了,长达7年的奥运筹备,让整个国家变从商业到观念的一切东西都打上奥运的时代印记。

办奥运成了国家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也是7年来一直牵动人心的社会目标。奥运改变了所有人的既定议程,国家在不断推动所有建设和保障的进展,媒体的奥运话题成了所有人日常所接收的基本信息。“开门七件事”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变成八件,多加了奥运。当奥运终于开幕,它意味着这种长期以来的万众期待终于变成现实,而奥运终将在月底结束,意味着充塞人们心目中的社会阶段目标、责任、担负、议程,将忽然间自行消失。

想一想,那时,公共生活不再有奥运这档事儿,会怎么样:大部分长期以来围绕着举办奥运所设立的政府机构、社会团体都将在那时结束使命,大批相关的从业人员和志愿者将重新安排自己的事务;临时性的组织和人员调动也将复原;奥运题材从媒体上淡去,成为过去时,人们在提到的时候会说“那会儿啊,…”;7年来由国家机制所动员起来的整个国家奥运机器,进入关机状态;国家7年来越来越强化的奥运议程以及持续高涨情绪,已形成公众巨大的心理惯性,而这种心理惯性再没有它可以继续滑行的平台。7年来的中国无时无刻都处在奥运会的历史性宏大叙事的亢奋中,而亢奋将随着奥运闭幕而消退,高潮即是结局,没有拖沓的尾声。

高速驰骋的列车,在到达终点后,必须被赋予新的目的地,注入新的驱动力,才能再次奔腾。这7年的中国便像一列高速开往一个叫做“奥运会”的终点的动车,而现在,终点已经可期。在我们这个习惯于举国动员机制的国家,必须有一个新的、同样具备宏大叙事性质、具备广泛的公众参与性的社会目标的树立,取代奥运会,保持国家和公众奋斗热情和心理惯性,继续奔跑。

只是,奥运会的重要性和议程在这7年里太强化、太突出,并且它是可遇不可求的议程,因而锋芒盖过了其他社会目标。国家其实总是有很多高远社会目标,但能够持久、专一地鼓舞公众最广泛的人情的,除了奥运外,还真没有。有吗?communism?不是吧。

我们终将回复平静,过上没有宏大叙事的生活。既没有宏阔壮丽的大历史可缔造,也没有外国终日关切的注视和嘈嘈切切错杂弹的品头评足。这些年,我们止不住总要在国际炫耀自己的长大,要用各种表现来自圆其说,包括办奥运会。而这肯定要引起别人的猜忌,以叮咬起缝隙的蛋的心态来观察我们,甚至把水搅混一下。所幸,奥运终将结束,一些无谓的紧张,终于可以松弛下来。

我们终将享受平静的生活。奥运机遇而引起的举国动员机制,是一种特殊情形、特殊时期的国家运动。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是偶发的历史任务,而不是常规的社会目标。既为特殊,那么,那么它的动员机制、组织执行的规则也可能异于平常,而为了保障奥运而相对有所怠慢其他社会目标,或者暂时性干预公众生活如交通管制、安检,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了奥运,举国上下,莫不是女子体操队那个励志标语般的心态。社会总不能在一个追求非常规目标的轨道上行驶太久。所幸,这一切也终于要过去,平静将再度降临。

长达7年的奥运筹备期的焦虑、关切、议程、建设,不在北京的人,同样亲身经历了这个非凡历程。这也是享受奥运。

谨以此,祝福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及其将要到来的结束。【By 陈标杰】(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