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事说,经济报道总是关注行业里的大公司,鸡毛蒜皮的丁点儿小事也被煞有介事地拿来写一通,这样的公司和文章都看得严重审美疲劳。相对来说,那些不为人熟知的领域,有时倒显得非常有意思。因此,这位同事说,我们应该多从“视野”层面发掘东西,拓宽眼界。
视野。我很认同这个说法,不光是关乎工作,而是关乎生活。我觉得眼界太狭窄了,我的网页浏览器的收藏家满是经济类网站,除此就是一个古琴论坛。大部分时间就打发在经济网站上东张西望,碰到好文章好材料还要把它收集起来。尽管浏览经济文章既是工作分内事,也是兴趣所在(严格说来,是工作引起兴趣的培养),但是,往往一天下来,腻味、疲惫不已。经常用到google的搜索。另外,每两三天,大概会看看中国古琴论坛有什么新事新帖。余下的不多时间,就用来扫几眼新浪新闻了。大部分时间在网上,网上时间大部分在经济领域转悠,既平常又单一。人们所说的“享受上网”,大概部分会指向看新闻、娱乐八卦、聊天、游戏、听音乐等,而这些大部分是我不看的,即使看新闻,也往往限于经济新闻,其他涉及不多。
看看,这样的网络生活不是很单调么?更要命的是,上网的时间已经占据了每天睁着眼睛时的绝大部分,这才是麻烦的。结果是,仅仅把眼光放在这丁点儿地皮上,时间一长,对其他领域就毫无所知,而我却偏偏对世事人情都带着好奇和了解的愿望,喜欢故作沉思状,寻找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想认识可是脑力不足,所谓有心无力。对于自己在认知层面上的渺小和愚笨,憎恶之感不时涌现出来。
那些在主业之外还有着多种兴趣和洞见的人,真是值得羡慕。社会是个多面体,如果永远活在一个窄小平面上而对其他世事一无所知、毫无兴趣、不为所动,我觉得这样的人生真吃了大亏。一位朋友以前曾告诫过我,只要不是违法犯罪,尽可以去体察社会的诸多情景、各种人生,所谓增广阅历就在于此。看得多,听得多,视野就大,心眼也能放开。
因此,那种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一锄子干到底的做法,我并不太羡慕。这是针对生活及其乐趣来说的,工作上那种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另当别论。
视野来自信息的摄入。我把信息分为两个层面,一种是事实性的信息,一种是思维架构的信息。前者告知事物的最新变化,比如某人结婚生子,某公司倒闭关张等。后者需要从中分析,是思维角度、分析方法。我很渴求后者,因为后者的启发意义更大。对社会现象的了解和描述不可能穷尽和精确,但是对之作出某种正确的判断是有可能的。
头脑风暴丰富了思维架构的信息。人们聚会、喝酒聊天、沙龙讨论、辩论,除了带来第一个层面上的信息以外,发言者的机锋见识经常给予听者以开悟的喜悦。
西方近代的科学革命,部分智慧来源于沙龙中的讨论。哲学家、文学家、画家、音乐家、机械师等等,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经常在一起举行小型的沙龙,就各种社会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近代名人于右任、吴稚晖先生,创立“粥会”的形式,政界艺术界名流聚首讨论时弊和学养,到吃饭时间固定以清粥果腹,既补足肚子,又不使聚会给参与者增添额外经济负担,从经济上保障研讨的可持续发展。于右任到台湾后,“粥会”一直传衍,现在的“中华粥会”影响广泛,仍以于右任、吴稚晖两位为宗,举办活动、聚会,喝粥,溯源近百年历史了。
我们现今大多数聚会,基本上都变成聚餐,大餐,有意义的讨论反而少了,趣味失色很多。
因为常感脑力匮乏,所以,对自己视野之渺小的嫌恶和恐慌阵阵袭来。现在的视野,还不是开阔的宽银幕,不是超广角镜头那种包容性的世界。【By
陈标杰】(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