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东川路的新华书店古旧书店瞎逛,偶见陈公哲所著的《精武会50年》,正好拿来了解历史上的霍元甲和精武会到底是怎么回事。20年前的港片《霍元甲》和去年李连杰的同名电影,毕竟是影视文艺,离事实尚远,而传播既深,多数人恐怕会误以为真。
摘录、转述一些有意思的材料如下。
陈公哲该书脱稿于1960年3月的香港,时年70,距去世前1年。现在所看的版本,是2000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重印本。
陈公哲祖籍广东香山(中山),出生于上海,其父在上海创办“粤瑞祥”商号,遂成五金业巨商。陈公哲天资聪慧,自少能文习武,1909年他20岁,已掌领家业,也身兼上海留美预备学校教员。
也是1909年,霍元甲作为武术家乃至以后被神化的历史由此肇始。
当时,西方大力士奥比音来上海,展露一身肌肉和蛮力。这家伙其实就是一个施瓦辛格,搞健美的。不过,最后一场他不无轻蔑地要和中国武师角力。陈公哲等上海有头有脸人物觉得,应该请人跟他比试一番,于是打听到了河北的霍元甲。
当是时,霍元甲在燕赵一代颇以技击为名气。因其练气功伤肺,落下咯血病,面色蜡黄,人称“黄面虎”。霍元甲家世做药材,他武艺好,收徒教拳。他收到上海名流们的快函后,带了徒弟刘振声来上海。
这“黄面虎”留到现在的肖像,便是当时在上海所拍,颇有些敦厚老实,连陈公哲也说他“北方土老装束”。
到了约定比武之日,奥比音却失约没来,于是各路武林中人只好自娱自乐,跟霍元甲比武。霍元甲赢了,声震上海。于是在同道中人提议下,他在闸北租了一个旧院落,月租14元,开办精武体操学校,弘扬武技,兼作生活安顿的用资。
之后,霍元甲跟日本人比试了一回,也是赢。有日本人到体操学校卖药,说可治咯血。霍元甲用了,咯血日渐恶化,终于不治,其时来上海仅半年。精武体操学校也到此为止。
霍元甲之死并没备极哀荣,毕竟此时他并未被神化,或被符号化。
霍元甲逝世后,体操学校几近涣散。沪上诸人决定废止体操学校,另设精武体育会,厘定、发扬体育、智育、德育“三育”。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为“精武三
友”,尤其是前两位,担负精武会大部分经济支出。精武会耗费之大,在十四年后,陈公哲因生意失利、精武会支出庞大而无力医治妻女。
陈公哲为精武会创建的灵魂人物,精武精神、精武式、精武会训的拟订及会务组织都系于陈公哲一身。精武会设董事会统督全局,聘请袁恒之、聂云台、黄阁臣、霍守华等商界名流充当会长,以壮大社会声势。
精武会一周年时,举办运动大会,陈公哲将霍元甲照片放大,挂在台中央,以资纪念。后人多据此误以为是霍元甲创办精武会。陈公哲写道:现今各埠所悬霍先生像,乃自精武本纪中铜牌翻出,故后人每以为霍先生创立精武会,不可不知也。
此后,精武会广泛联络并获得工商政界要人的支持,在全国扩设分会,后更扩到南洋。霍元甲儿子霍东阁就是在印尼开拓精武会分会,并终老印尼。因为三育的宏旨,精武会获得孙中山先生题词“尚武精神”以作支持,当时精武会已经十周年了。
各地分会既多,陈公哲始终为灵魂人物和总裁。精武会在社会事务上有广泛影响,于武学、音乐、杂技、、书画、电影之外,尚从民间外交、赈灾等方面,践行作为社团的社会责任。
顺便提及,广东音乐的集大成并开创新风的音乐家吕文成、丘鹤俦先生,便是精武会音乐部成员;80年代重新组织和发扬岭南琴派的古琴家杨新伦,也是。
精武会的因由,实因霍元甲而起发端,而其真正创办并发扬光大,并不在霍公。霍公作为民间拳师,在武术上有其传奇之处,不幸天不假年,没能进一步发扬体育、
武学精神。而精武会纪念霍公,却让众多后来者误以为是霍公所创精武会。可以说,这一误解,仍是霍公之幸;后人提起霍公,大概都是把当时当地的万千寄望,赋
予霍公身上,乃使其神化。霍公生年,声望不及身后名。
陈公哲一生学武不断,文史也工,并于34岁时拜章太炎为师。(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