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2--疑石为虎,滚坡下山
(2022-11-18 20:44:27)
标签:
历史旅游徐霞客 |
分类: 徐霞客的故事 |
出生入死
——徐霞客楚游日记
《电影文学剧本》
二、云阳山,疑石为虎,滚坡下山
1、冰雪云阳山
茶陵,云阳山全景。银装素裹。
(俯视)茫茫冰雪中,有两人在爬山。
[字幕]:正月十五日,茶陵-云阳山
(紫微峰)峰顶。
“嘭嘭”的凿冰声……坡坎,徐霞客用竹棍凿冰。凿一个窝踏上一脚,凿一个窝踏上一脚。布鞋外套草鞋。
他着锦(棉)袍,布带扎腰,背负一小箱和纸伞,挎黄布包(散银,纸笔墨盒等随身物品)。
顾行跟在后面,他负着一大包行李(衣被)和竹笠,挎一用布条绑捆的小箱。
凿冰声、喘气声。
徐霞客和顾行一前一后爬上来。
徐霞客捻须四周观望,从冰凌披挂的树丛穿过,冻枝摇曵,银铃声碎。
顾行瘫坐雪地上直喘粗气:“老爷,这么大一座山,就我们两个人,有点怕呢。”
徐霞客说:“登山必极顶。不上来,怎么知道这是个‘一峰观三县’的地方。”(自踏上西行旅途,徐霞客便在各方面指点顾行,希望他不仅是一个仆人,更是一个帮手)
顾行爬起来:“哪三县呀?”(顾行本是个灵泛的人,也愿意学习)
徐霞客指点:“南观安仁,东看茶陵,北望攸县……”
顾行随之观望,却有些失望:“这么厚的雾,看不到安仁、攸县。老爷,下山吧。”
徐明白顾的心思:“你呀,是想着进城去。”
顾:“今天是元宵,灯节。过一个年,就数灯节最热闹了。听庙里和尚说,茶陵的龙灯好看得很。”
徐:“好,我们去看龙灯。只是,不知能否赶上呢。”
顾:“老爷就喜欢绕远路。”
徐:“那可不是绕远路,是不走原路。”
顾:“老爷今天找条近路吧。”
徐笑了:“好,找近路。”即领头走。
(从两人的言谈,可看出主仆间十分亲密,徐与静闻就没有这么和谐了)
冰雪覆盖的灌木丛。
随着冰渣声、喘气声,徐霞客和顾行从树丛中钻出来,二人满身残冰碎雪。
顾行:“老爷,哪里是近路呀,根本没有路。”
徐观察四周:“是没有路,我们迷路了。”
顾:“老爷从没迷过路呀。”
徐自嘲:“老爷老罗。”
顾:“不是老爷老,是雪太厚,把路埋了。”
2、悬带坠崖
陡崖之上。
徐霞客探身向下察看。一两丈高的崖坡,覆盖着冰雪。
顾行:“娘耶,下不去了。”
徐霞客观察环境,道:“试试。”抓紧崖上树枝用脚试探,鞋底粘了冰,滑溜一下,人未堕落,挎着的伞却从肩上滑脱下来,滚落到崖下。
顾:“老爷,往别处再找找吧。”
徐霞客:“又得绕远路了。”看到顾行的绑腿带:“把绑腿布解下来。”
顾行不明白,见老爷再示意,忙解下绑腿布,徐霞客试试布带是否结实。
顾:“前不久才换的。”
徐霞客将两条布条接牢,系在树干上,把包袱行李等一件件丢下崖坡。再束缚衣着、扎牢黄布包,砸掉草鞋底的粘冰……阿行一边照着样子做,见老爷准备下崖,说:“老爷,让阿行先下吧。”
徐:“我先下。你看老爷是怎么做的,再照样子下来。”便攀着布带一步一步缓缓坠下……坠落地面后,踩稳,叫顾行下来。
顾行坠下时没有那么熟练,近地时一下滑落,徐霞客正好从下托住……
3、疑石为虎
二个人行在冻雪覆盖的草坡。
顾行:“老爷呀,实在走不动了,歇息一下吧。”
徐霞客:“歇一下。”
顾行即四肢朝上,瘫倒在雪地上。天空,阴沉沉的……
徐霞客拄杖察看前路:草坡上方的山崖下散布着几块大石,大石渐渐幻化成几只老虎;定神再看,一时大石、一时老虎……
徐霞客:“你看,那边崖下,像不像虎穴。”
顾行吓一跳,忙爬起来,待细看,言:“老爷,您眼花吧。”
徐霞客却惊慌起来:“是虎穴。这天气,老虎正饿着,闻到人的气味必出来觅食……阿行,我们快跑。”拖着顾行就跑,刚跑几步,被草丛绊倒。
两人不顾一切地在草丛里直滚下坡。
小溪畔。
“咔咔咔”,一雪人滚来,被一灌木丛所阻。
徐霞客的脸从雪堆里抬起来,吐出嘴里雪渣,呼:“阿行,阿行。”
远处传来阿行的声音:“老爷……”
两个人相向爬行。相互搀扶坐来。
两人的巾冠皆丢失,披头散发;棉袍棉衣撕烂,露出白絮。徐霞客额头和手背负伤,草鞋丢了一只,伞也没了,但黄布包、小箱仍在。顾行的一条裤腿划开(没打绑腿),腿肚子划伤,有鲜血流下,一双草鞋都没了,少了一只布鞋。
徐霞客先为顾行用雪清理腿上的伤口,再整理自己的须发(徐霞客素来很注重仪容),从黄油布包里翻出一支银发簪绾束发结。
【特写】银发簪(后面还有故事)
徐霞客:“《三国演义》里讲邓艾带奇兵出阴平道,冒险滚下山,还有毛毡裹着,我们,什么也没有,就这么滚下来了……”仿佛如梦方醒,突然有些后怕:“之前,下冰崖时若失手、失足;石穴里的老虎,若闻到我们的气味跑出来;刚才滚坡时若撞上利石、竹签……无一处不是生死灾祸。你我虽有小伤,却无大碍……”
顾行:“老爷昨天在赤松坛拜了菩萨。”
徐霞客大笑起身,蹦跳着挥舞双臂向空呼喊:“这是天佑啊,天佑……”(也是发泻惊悸)
顾行也捶打着地上的雪,“哇哇哇”一阵地乱叫。
冰封雪覆、寂静无人的山谷间,被主仆二人的吼叫撞得回声四起:“天佑”……“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