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梭罗的《瓦尔登湖》(一)

(2009-05-18 08:31:45)
标签:

杂谈

分类: 寻美之旅(文学评论)

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

   

这些年买了不少书,有的书,没有读完就放下了;有的书,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完,仅限于翻一翻;有的书,早已经读过了,却还是在重读中……这些,都是书的用途。

对于我来说,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适合于重读的书。

我手上有三本不同版本的《瓦尔登湖》:一本英文版,另外两本中文版的,分别由徐迟(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和戴欢(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翻译。拥有这本书后,我几度将它作为我的床头读物。徐迟在《瓦尔登湖》的译文序中说:

 

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这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弄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徐迟先生说得真是好,这真是一部适合在夜晚阅读的经典。

经典作品总是常读常新的,梭罗研究专家哈丁曾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一,作为一部关于自然的书籍;二,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三,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四,作为一部文学名著,五,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我最初读《瓦尔登湖》,主要是着迷于它所展示的自然之美。这种美,能平息我内心的喧嚣。依据哈丁的划分的话,当为第一种读法。之后的重读,我走的是不同的路径,有时候是第二条,有时候是第三条,偶尔也会接近第五条。再往后,往往是几条路交叉、重叠。

 

有原则高度的批判

 

在哈丁所列举的读法中,我觉得,第三条是最为基础的。要走进梭罗的瓦尔登湖,领会他的瓦尔登湖之美,只有首先从这条路进入。如果不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那么我们就难以理解梭罗所面向自然的意义,就难以理解梭罗提倡简朴生活的意义,更无从理解它为什么是一本神圣的书。

从批判现代生活这一路径走进瓦尔登湖,也是最为自然的。这本书的开篇叫《经济篇》,所涉及的内容关乎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关乎人的衣食住行,也包括对上述的商业文化和农奴制度的批判。

梭罗生活的时期,正是美国商业文化大行其道的时候。除了反抗商业社会之外,梭罗还一生反对农奴制度。出于以上两个反对,梭罗在谈及他所处的文明社会时,文明社会这几个字是需要加上“”号的。对于“文明社会”,梭罗是批评多于赞美。也正是因为不满,梭罗才会在1845年,带着一把斧头,只身走向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直到1847年才动身回他的出生地康城。《瓦尔登湖》就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而写就的。

在《瓦尔登湖》(书中凡引用该书文字,都采用徐迟的译本)的开篇,梭罗就开始了对社会的质疑:

 

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操劳过度,使他们的手指粗笨了,颤抖得又太厉害,不适用于采集了。真的,劳动的人,一天又一天,找不到空闲来使得自己真正地完整无损;他无法保持人与人之间最勇毅的关系;他的劳动,一到市场上,总是跌价。除了做一架机器之外,他没时间来做别的。

 

在这段文字当中,梭罗指出了商业社会里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只是一架机器。其实,在一个商业高度发达的时代里,更多的人甚至不能算是一架机器,而是一架大机器身上的一个零件。为了成为一块合适的零件,人们就已经筋疲力尽,无力顾及其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非常单一,要么是残酷的竞争,要么就是利用。这就是商业文化的一种特性。

需要注意的是,梭罗的这种批判是有原则高度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能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好处和坏处,都看得分明。梭罗之所以对文明社会的批判,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一个阶级的奢侈全靠另一个阶级的贫苦来维持” ;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身处文明社会中的文明人,并非是真正文明:“文明人不过是更有经验、更为聪明一些的野蛮人。”而在批判之余,梭罗也指出,他对商业文化有保留地怀有的敬意:

 

使我钦佩于商业的,乃是它的进取心和勇敢……商业是出乎意料地自信的,庄重的,灵敏的,进取的,而且不知疲劳的。它的一些方式都很自然,许多幻想的事业和感伤的试验都不能跟它相提并论,因而它有独到的成功。

   

事实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对此,梭罗有着清醒的认识。作为对照,我们可以参看史学大师钱穆的一些论述。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他曾将人类文化划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三种类型。从大处而言,游牧和商业又可以归为一类。它们的内在供给,不足以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因而需要向外寻求。在流动的生活当中,两种文化的拥有者容易养成积极进取的心态,这是优点。相应地,这两种文化也有缺点。身处这两种文化中的人,在看待人事时,往往受交换思维、征服思维、工具思维主宰,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且始终停留在某一地方,因而这种文化的所有者往往静定保守、崇尚和平。可以说,商业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各有其优点和缺点。

对现代生活展开批判的著作有很多,可是真正具有原则高度的却很少,如梭罗这般清醒的批判者并不多。这一点,还可以从他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弘扬上看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