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乡出发的雪
(2008-11-05 23:49:07)
标签:
汉诗选读 |
分类: 寻美之旅(文学评论) |
二零零八年一月至二月间,南方经历了罕有的寒冷。很多久未见雪的地方,都飘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这场雪因为来得太凶猛太暴虐而诗意顿失:路被雪掩埋了,树木被压坏了,火车停开了,渴望返回故乡的人无法找到回家的路……
那场风雪早已经过去了,当我打开李雪滢即将面世的诗集时,和风雪有关的记忆却再次被唤醒:
2008初的花城
我被听说的一场大风雪留在了广州火车站
看见
无数张脸孔
在灰白的天空下
添了一些惊慌,与期待
我站在这里搓手哈气
身边有人来来往往
他们说,大雪就要过去
他们说,电快通了,火车就能开了
我只是听
没说什么
站在这里继续搓手哈气
对面的一个女孩对她妈说
妈,刚刚那个阿姨送来的饼干
真好吃
话音刚落
就听说那,大雪渐渐下成了小雪
后来又成了小雨
我站在这里
好象就站在那听说的大风雪里
也看见了自己多年未见的母亲
在这首名为《从大风雪到小风雪》的诗里,李雪滢为我们讲述了她如何在想象中“经历”一场风雪。她设想“我”就在广州火车站前,“我”面前人山人海,滞留的人们脸上既有担心,也有期待。对这场雪的持留,“我”是有心理准备的。因此,当“我”听到身旁的人说,大雪就要过去,电快马上就通了,火车马上就能出发,“我”的反应是淡定的:只是听,没说什么,站在这里继续搓手哈气。可是,这淡定的外表下又隐藏着一颗容易感动的心。当听到我一个女孩对她妈妈说别人送过来的饼干好吃,“我”的感情马上就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风雪的变化体现出来的。不管我是不是真的听到别人说大雪变成了小雪,小雪又变成了小雨,这里的转变都富含深意。在这之前,我所发挥的作用,不过是“看”。而在诗的最后一节,风雪把“我”和“我”那多年未见的母亲联系起来了。这是情感的深化和升华。
对于我个人而言,李雪滢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她在叙述苦难时并没有失重。她既没有被苦难掩埋,也没有流于空疏。她如此年轻就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很难得。更为难得是,在《背着我上路的土地》、《单车》、《民歌儿》、《爱的拾荒者》、《母亲的眼里有条看不见的河》等诗作里,李雪滢良好的控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那些鸡毛蒜皮的人儿和事儿
扬了一地
——《民歌儿》
市民的世界瓦房中(市民世界的瓦房中?)
争吵多于团聚
父亲一生都忙于一双碗筷
可他握起生计还是会颤抖
——《单车》
这些诗句都貌似平常,里面却包含着对生活的深刻体察。这种深,是一直深入到骨子里、然后再从里面化出来的深。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体察,她在察看生活的时候,心里会有怜悯,也有谅解。
除了良好的情感控制能力之外,李雪滢在诗的语言、布局等方面的能力也让我多少有些吃惊。《从大风雪到小风雪》这一首诗,以想象开始,以想象结束,每一小节的连接都非常自然,三、四、五节的连接和递进尤其能体现她写诗的能力。《单车》的开篇就表现不俗:
门槛外面浅水的湖
父亲牵着十岁的童年来探亲
打碎在风里的白发
家在水边流浪
其中,“父亲牵着十岁的童年”来探亲一句尤其具有张力,里面既有想象,又有个人经验的融入。在《单车》的最后一段,李雪滢这样写道:
单车破旧了,铃铛却还清脆
当湖沉默成山
家的屋子大了
父亲的身子却小了
结尾和开篇两相呼应,“单车”这个意象在作者的叙述中蒙上了爱的色彩。“家的屋子便大了,父亲的身子却小了。”这一句将我和父亲之间的爱自然而又内敛地表现了出来。
当然,李雪滢也并非每一首都能处理得很好。集子中的好些诗是用流行歌的歌词拼贴起来的。我并不全然否定这种创作方式,可是,这样写出来的诗的深度和广度、乃至艺术水准,往往都是非常有限的。另外,集子中一些诗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如《梦醉李花》、《母亲,这盏灯》明显可以看出余光中诗作的影子。《深白色》、《面目》、《那不是你》、《让黑色的梦想丰富起来》、《我只愿成为一段风景》这些诗则显得过于低沉。在这一类诗里,李雪滢讲述的是“我”和世界、和他人之间那紧张甚至敌对的关系:
如果我睡着了
你们一定在我身边喧哗
相爱或者仇恨
在记忆里腐烂
但这不会影响我的睡眠
至于这个季节
给我童话还是肮脏
也不会干扰天边的风景
上帝宠不宠我,无所谓的
没有人可以看透
这个世界的真面目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谎言
很多人都认为
他们就是勇者
有时候
我们走了很久
都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没有风景,没有绝境
一切平静得如同
夜晚下的墓碑
听不见风的方向
看不见夜的艰难
但是,我们还在路上
还在上路
——《童话的命》
这些诗也自有其意义,至少在李雪滢的创作中,它们代表着另一个进路。然而,我个人觉得,它们比《从大风雪到小风雪》、《单车》、《民歌儿》这一类诗要逊色很多。我认为,写作的基本意义在于表达写作者对命运、对宇宙、对生活、对他人……的怕与爱。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淋漓尽致地表达个人的“怕”并不困难,难就难在如何写出“怕“的反面——“爱”。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很欣赏米兰·昆德拉的这句话的原因:“为了医治我们自身的可悲,比较常见的药方是爱。”我相信,不少和李雪滢年纪相仿的写作者都能写出《深白色》、《面目》、《那不是你》、《让黑色的梦想丰富起来》、《我只愿成为一段风景》这样的诗,甚至会比李雪滢写得还要好。可是,他们面对爱时往往是哑声的,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没有宽广的爱、深沉的爱,缺乏介入生活的力量。对于李雪滢来说,恰恰是《从大风雪到小风雪》、《单车》、《民歌儿》这些言说爱而又不失重的诗,体现了她内心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