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 |
马尔克斯的小说能改编成电影吗?
观看迈克·内威尔导演的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之前,如若被要求就上述问题作答,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可以。在我看来,马尔克斯是不能被模仿和复制的。在文字和影像之间进行转换,那更是天方夜谭了。
看了电影之后,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成功首先在于,这部电影制造或保留了别具一格的“马尔克斯味”。在电影的对白、画面中,幽默、感伤和孤独被揉合在一起,却又保留了各自的质地。马尔克斯的质地。当然还有电影的叙事主题,在里面,霍乱不只是作为背景而存在,更是一种参照。当爱遭受挫折时,它对爱的发动者——电影当中的男主角费洛伦蒂纳所造成的伤害,不亚于一场霍乱。
电影有个漫画式的开场:一朵又一朵颜色各异的花朵,渐次开放。瞬间,画面就被花朵和别的植物填满了。我猜想,这里面有对时间的隐喻。时光,它的去和来,何其匆匆。时间总是那么容易就消逝了。不过时间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中心,爱情的威力才是。在电影里,爱情战胜了时间。时间的易逝,其实是为了显示爱情的永恒。费洛伦蒂纳在电影结束时的话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拥有爱情的生命,是没有极限的。
问题是,什么是爱情呢?
费洛伦蒂纳先后拥有过六百多个女人。如果我没有记错,那将是六百二十二个。一个足以吓死人的巨大数目。而他坚持认为,他一直为他的爱人,为他那“尊贵的女神”费尔米纳保留着处子之身。这让我想起了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这个著名的解构主义文本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我一生中遇到过成千上万个身体,并对其中的数百个产生欲望,但是我真正爱的只有一个。”费洛伦蒂纳和巴特所说的这个“我”,何其相似!
巴特接着说:“这一个向我点明了我自身欲望的特殊性。”马尔克斯也许是认同巴特的恋爱发生学的。在马尔克斯的这部小说里,更确切地说,在费洛伦蒂纳那里,爱情意味着“一个女人(爱人)的重量大于六百个女人的重量”。也就是说,爱情是和欲望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不对这个“欲望”作过实的理解,而把它理解为“情感”,前面的说法应该是可以成立的。当然了,如果你觉得这种解释对爱来说仍旧是一种贬损,有损爱的神圣,那么你也可以说不。
爱情面前,其实没有真的道理可讲。
再回到电影上来。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然而,这不意味着,电影版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可以取代小说版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首先,受电影本身的容量影响,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在电影里被过份地浓缩了。其次,马尔克斯的小说,其叙述者本身就是一个富含魅力的角色,而在电影版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里,这个叙述者被隐去了,叙述者变成了费洛伦蒂纳。这多少让人觉得有些遗憾。再有就是,电影是不能取代文字的。无论电影的制作技术如何先进,电影的构思如何精巧,它还是不能取代文字。文字总会有一个属于它的想象空间。
如果爱情可以永恒,那么文字和爱情一样,也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