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心的孤独,人性的高贵——读麦卡勒斯(3)

(2008-03-12 08:34:11)
标签:

杂谈

分类: 寻美之旅(文学评论)
 

3

 

《心是孤独的猎手》写到了梦想和现实、黑人和白人、南方和北方、平等与不平等、理解和误解、爱和恨……宏大叙事和细微叙事都尽在其中,然而中心只有一个:内心的孤独。

也许仍旧可以从辛格开始。辛格对安东尼帕罗斯怀有爱——同性之爱。(据说,这部小说在同性恋小说具有重要地位。)不过他们之间,很难说有多少互相理解。在安东尼帕罗斯住进了疯人院之后,辛格生活的目标似乎就在于努力赚钱,然后去探望相距约两百英里之外的安东尼帕罗斯。安东尼帕罗斯也重视辛格的来访,不过,与其说他重视的是辛格的来访,不如说他重视的是辛格来访时带来的食物。辛格以安东尼帕罗斯为中心;而在安东尼帕罗斯的心目中,辛格并非是他的中心。这是一个错位。

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我常常觉得,书中的人物是一环扣一环的,谁也离不开谁。将他们联结在一起的,有亲情、友情等种种因素,更为根本的却是孤独。这似乎是麦卡勒斯特有的一个逻辑。隐藏在孤独之下的,是对理解的渴望和要求,渴望和渴望之间又总是存在着错位。

 

安东尼帕罗斯跪在石阶的最上面。他光着身子,笨拙地摸着举在头顶的一个东西,凝视它,好像在祷告。他自己跪在的台阶中间。他光着身子,感到冷,他无法把视线从安东尼帕罗斯和他头上的东西移走。在他身后的地面上,他感觉到他们:长小胡子的人,那个女孩,黑人和剩下的那个人。他们赤裸地跪在地上,他感觉到他们在看他。在他身后,是无数黑暗中跪着的人。[1]

 

以上一段,来自辛格的一个梦。这是梦,也是隐喻:安东尼帕罗斯好比是辛格的上帝,辛格本人则是杰克·布朗特(长小胡子的人)、米克(那个女孩)、考普兰德医生(黑人)、布瑞农(剩下的那个人)的上帝,是“无数黑暗中跪着的人的上帝”。[2]在这里,孤独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信仰与被信仰的关系。

那么,孤独来自何处?很难说清楚。这或许就是麦卡勒斯的一个体认:孤独的存在是必然的,而孤独本身不可解——不可解释,不可理解。书中有一个细节,似乎是对这种“不可解”的隐喻,那就是年仅七岁的孩子巴伯尔朝小女孩贝贝开枪的细节。贝贝是一个美丽的孩子,喜欢跳舞。巴伯尔总是贝贝的一个欣赏者。“他已经看过一百遍贝贝跳的晚会舞——但是夏天已经过去三个月了,对他来说,就像是第一次表演。”[3]正是作为欣赏者的贝贝,开枪击中了作为欣赏对象的贝贝。心是孤独的猎手。就像巴伯尔并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开枪射击贝贝一样,这种孤独不可解,“我——我没想把贝贝射倒。她那么小,那么好看——我只是忍不住要对她射击。”[4]

射击。这是一个绝好的隐喻。人往往会被这种不可解的孤独击倒,然后心甘情愿地接受那种失败,就像小说的第二章结尾,失去了爱的对象失去了安东尼帕罗斯的辛格忍不住朝自己的胸膛开了一枪一样。




[1] []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陈笑黎译,206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 在小说的最后一页,布瑞农回忆起了辛格的葬礼,其中写到:“来了一些陌生人,没有人见过或听过他们。上帝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为什么来。”这显然是对辛格的梦的一个呼应。

[3] []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陈笑黎译,158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 []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陈笑黎译,161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