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钱奔忙,人轻松
“存钱是理财的基础,没有钱,任何理财工具都是空谈。”周末与圈中友人理财师王亚虹闲聊时,她无意中说出的这句话,却让我思考良久。
回望2007年股市火爆之时,理财曾是众人谈论的热门话题,而当此后股市疲软,楼市低迷,人们又对理财讳莫如深,不愿提及。究其原委,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是对理财的理解较为片面。很多人简单地认为,理财即投资。诚然,理财离不开投资,但确切地讲理财是根据生活目标合理地分配财务,理财也应具有持续性,不仅在牛市要积极参与,在熊市更要敢于参与。友人亚虹曾在帮助客户理财的过程中,发现百姓理财中有以下典型的困惑:
首先是,存钱怕通胀。对于存钱,有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很多老人只了解银行储蓄,习惯把钱存入银行,但物价的上涨同样会令他们困惑,辛苦一辈子攒下的钱,难道都要被高涨的物价吞噬吗?每当利息变化,他们都倍感困惑,手头的钱该如何打理?一些年轻人却以通涨为由,倡导消费享受,而缺乏积蓄。当经济危机到来,失业或降薪时便显得捉襟见肘,不得不降低生活品质。其次,是投资怕亏损。2008年股市的一路狂跌让很多人在高位套牢,也有很多人因资金周转的需要不得不忍痛割肉,惨痛的经历让人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谈投资而色变,认为投资会亏损,把钱存银行收益虽低,但至少还能保本。但一些真正用闲置资金投资的人,却可以表现得淡定从容,不仅能正确对待涨跌,一些经历过时常考验和洗礼的人甚至还敢于在低位大胆买进。其三,手里留钱怕有事。很多人会留有大量的活期存款,原因是“手里留钱怕有事”,担心因为一些风险事故的发生而打破原有的生活规律,于是不得不留有大量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或现金,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这部分资金失去了获得更高收益的机会。
亚虹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些典型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理财方式相对单一,没有充分使用不同工具组合理财。针对以上情况,她提出了以下参考建议:
首先,预算花销。现实中人们都是“先花后存”,就是每月花销完剩下的钱才考虑存下来有所打理。但人往往难以抵制冲动消费,其结果是挣的不少,剩的不多。理性理财,就应该根据生活情况,制定合理的预算,除去预算之外的收入就可以使用不同的理财工具进行分配。对于一般家庭而言,花销应该在收入的50%左右,高收入者比例会低一些。
其二,预留一定的流动性强的资金。这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预留6至18个月的生活费用,放在活期储蓄或货币型基金上,这样就不会因为工作变动或薪水浮动而影响生活品质。拿出收入的10%至15%购买保险,以防不时之需。在保险的购买上,应偏重保障,如意外、重大疾病等,这样在出现一些突发事故时,保险能够雪中送炭,不会使家庭经济一下陷入困境。
其三,适度房贷,盘活住房公积金。由于目前的住房公积金是按照活期储蓄计息的,加之通涨的现实存在,因此如果不使用公积金,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资产缩水。因此应该充分使用公积金还贷,把这部分钱盘活。这样,拿到手的收入就可以进行一些投资。当然房贷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比如在20%左右,如果过高的话,就会影响生活品质,成为房奴。
其四,适度投资,持续打理。在以上几个方面解决好之后,剩下的20%左右的钱就可以考虑做一些投资。在市场好的时候,可以多配置一些风险高收益也高的品种,比如股票和股票型基金;在市场低迷时,可以多配置一些风险第的品种,比如债券和债券型基金。这样长期坚持,应该也会有不错的结果。
末了,还是以亚虹的一句话作结:只有充分使用不同的理财工具进行组合理财,我们才能够既轻松又获得一个相对高的收益,让钱奔忙,人轻松,才能尽可能的感受生活的乐趣啊。(诗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