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是否为下一轮危机埋下隐忧?
——谈“降息猛药”的“副作用”
谁也未曾料想,华尔街打了个喷嚏,竟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流感”。
为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加剧,缓解各经济体的“炎症”,各国政府携手利用降息这剂“猛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损失,且“用药剂量”在逐步加大。有业界人士推测,接近年底,随着各个国家的各种数据的持续公布,一旦数据非常槽糕,不排除各国将再次掀起一轮新的“降息潮”,届时全球不仅陷入“低利率时代”,甚至一些国家会出现“零利率现象”。
虽说这种超低利率对刺激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会为今后埋下隐忧,此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便是最好的明证。如果说次贷只是造成这场金融风暴的导火索,那么低利率便是危机爆发的源头。
遥想当年,发生经济衰退与“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美国,在一年中先后11次降低利率,一时间短期利率从年初时的6%猛降至年底时的1.75%,幅度之大实为当时罕见。然而其对经济衰退的缓解作用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开始显现的,美国经济渐渐从长期低迷状态转变为强劲复苏,个人消费开支猛增,使得经济前景摆脱了晦暗。然而,危机正是在那时埋下了种子,并不断生根发芽。据美联储当时的统计,2000年底,美国家庭的消费信贷即债务总额为16860多亿美元,而至2003年底这一数字已经突破2万亿美元,短短三年猛增了3150多亿美元。由于超低利率状态不可能永远保持,于是当时便有经济学家对于美联储实施的“低利率政策”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一旦日后利率出现不断攀升,美国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将随之因债务利息的上升而加重,导致个人消费开支放慢甚至下降,进而对美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的确,在经济学中,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是可怕的,它会使一国经济于无形中累积大量风险,进而导致的流动性泛滥最终需要市场自负。当前,全球经济前景不容乐观,金融危机继续呈不断深化蔓延之势,生产者与消费者信心下降,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在过去一个月里进一步恶化。根据IMF预测,2009年全球发达经济体将陷入衰退,更会开启“零利率时代”。同时,IMF对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仅为2.2%,较10月份的预测值下调约0.75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明年的经济或将出现0.3%的负增长,而10月份的预测值为增长0.5%。其中,
欧元区两个主要经济体德国和法国将分别负增长0.8%和0.5%,美国经济明年将负增长0.7%。截至目前,美国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已经降至1%,且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本月中旬出访欧洲时曾暗示会进一步降息,这就意味着在年底的货币政策例会上,美联储很有可能继续降息50个基点,届时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降至0.5%这一历史新低。
虽说全球各主要央行先后数次大规模联手降息,然而其对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实质性刺激作用仍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绝非立竿见影之效。但深受危机折磨的我们,不得不正视低利率所诱发的副作用。国内有学者对此生发担忧,认为一旦危机逐步化解、企业家与金融家的信心逐步稳定并得到恢复之后,有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的全球美元流动性过剩甚至美元泛滥,到那时全球将重新面临通胀上升的压力。对于那些利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内外的利差以及较高的潜在资本回报率,可能会吸引低利率的货币资本流入,从而导致“新泡沫时期”的出现,当这一泡沫再次破灭后,资本的外逃便会诱发未来另一次货币危机。
诚然,低利率的“后续威力”,绝非危言耸听。这是值得各国时时高度关注的问题。正如康泰克,虽是一剂治愈感冒的良药,但如果长时间的过度服用,其副作用亦同样损害身体,甚至诱发其他脏器发生病变。那么,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在应对这次金融风暴的过程中大幅降低的利率,在危机得到有效遏制后,应当及时矫正过低的利率水平。要知道,我们在进行“危机管理”的同时,更应充分评估相关政策可能对日后经济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与后果,毕竟“是药三分毒”! (文/王诗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