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位震荡风险累加  巧借“转换”避避风

(2007-09-29 16:50:24)
标签:

证券/理财

                高位震荡风险累加  巧借“转换”避避风

                                      专家提醒:切莫频繁而为

 

                                                 本报记者 王诗文

 

    尽管股指安全度过了9月20日、21日这两个重要时间点,但业界不少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指数的继续上扬,空方力量也在逐步增强,正处于快速凝聚的过程中,4800至5600的箱体上沿仍存在较大压力。不少股民紧跟热点小心翼翼地快进快出,可对于基民来说,如何才能像股民那样随行情走势自如地进行品种切换而又不至耗费大量成本呢?对此,建行国际金融理财师(CFP)王文青建议投资者:不妨巧借基金转换,以达“进可攻退可守”。

 

                                            “股票”转“债券” 

                                             巧避后期调整风险

 

    近来,股指的碎步上行好似暂且平息了之前市场对于大跌的恐慌,但一些成熟的投资者深知:即便是牛市也并非单边上扬、只涨不跌,再强壮的“牛”也会有走累的时候,也会中途停脚歇息积攒力量而后继续上攻。对于调整的预期,多数投资者心里还是敲起了小鼓、犯起了嘀咕,尤其是广大基民又开始了在持有与赎回之间的徘徊,虽说大都知道基金需长期持有,但站在如此高位之上,一半以上的基民更愿意落袋为安,可转念一想又担心收益受损,那么,是否存在两全其美的方法呢?王文青说,不妨试试基金转换。

    那么,何为基金转换?王文青解释说:“所谓基金转换,实际上是指投资者在持有本公司发行的任一开放式基金后,可将其持有的基金份额直接转换成本公司管理的其它开放式基金的基金份额,而不需要先赎回已持有的基金单位,再申购目标基金。如果说基金投资最重要的是选择有长期盈利能力的基金产品,而转换则恰恰是基金投资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辅助工具。”

       某研究数据显示,从“5.30”和“9.11”的两次暴跌来看,指数型基金损失惨重,不少基民后悔未及时赎回,眼巴巴地看着收益白白流走。对此,王文青告诉记者:“如果大跌前,投资者已将手中较高风险的基金转换成低风险品种,那么便可减少因市场波动所带来的投资风险。目前,很多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都开设了转换业务,但仅限于同一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进行自由转换。尤其在当前的高位震荡下,投资者可将持有的股票基金转换成风险较低的债券基金,当调整过后企稳上涨时亦可再将债券基金转换成股票基金,这样一来,既可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更可有效规避市场的波动风险。此外,倘若投资者目前所持有的基金已不能满足收益需求或有更适宜的基金品种,同样可进行基金转换。”

 

                                           基金转换并非投机工具

                                                频繁而为不可取

 

    的确,在现如今的震荡市中,基金转换无疑是基民们的“避风港”,那么与直接赎回相比,申请基金转换是否当日即可生效?王文青以股票型基金为例,分析说:“如果先将股票型基金全部赎回而后再申购货币型基金,赎回时间加申购时间一般需要五个交易日,而基金转换最快可实现当日生效,大大节省了赎回资金的在途时间。”

       此外,据记者了解,在转换费率方面,各家基金公司略有偏差,其费率并不统一,如嘉实基金对持有两年以上的股票基金转成其他偏股型基金不收费,大成基金对一年内的头两次基金转换不收费,而易方达旗下股票型基金之间的转换费率为零,旗下货币市场基金和月月收益基金的转换费率也为零。可见,基金转换比正常赎回再申购享有较大幅度的费用优惠。

与此同时,王文青还提醒投资者,由于目前不少基金都暂停了申购,因此这些基金是不可以进行转换的。

    既然基金转换可规避市场波动风险,那么可否像购买股票那样紧跟大势在不同的基金品种间频繁转换呢?在王文青看来,频繁转换并不可取。他继而分析说:“基金转换过于频繁,不仅会增大转换成本,同时也失去了原基金应有的获利机会。由于基金的一大特点是专家理财,其业绩会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投资者绝不能盲目追求净值而多次转换,毕竟基金不是股票,它只是在大幅波动中帮我们有效避险,而并非投机取利的工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