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老屋守根人》
(2023-05-01 14:36:52)
标签:
冯澜文化孝感 |
分类: 随笔 |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老屋守根人
冯 澜
有一篇讲托底的文章,写大约二十年前,作者在求学阶段,农村种田的父亲如何勤扒苦做,供给自己,开导自己,鼓励自己,让一个乡村姑娘得以跳出农门,最后成就了她自己。
父爱如山, 这是一种父亲为孩子的托底。
我们父辈,大多数是一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当时能支配的资源是极为有限的,让一个子女读“满”书,需要气血和力量的,还有他们对生活的隐忍与坚强。
记得我老父当时靠种几亩薄田供我读书,不记得从家里拿了多少钱,提了多少咸菜和大米,即使毕业后自食其力,后来建房娶妻生子,还是拖累父亲不少。
今年老父七十有八, 我也年过五旬,还需要老人继续象过去那样托底吗?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亲前几天杀了两头肥猪,晒了腊鱼,磨了汤圆,打了豆腐,象吹响的号角,象飘扬的旗帜,又号召我们全家十好几口人分别从泉州、武汉,宜昌等地回去过年的。
父亲现在继承了祖母的习惯。象祖母一样,一到腊月,开始计算着我们大家回家之前,把大家回来睡觉的床上用品,盖的、铺垫的先在太阳底下晒好,然后颤颤巍巍都折叠在床头。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狗窝”,就是五星级的总统套房,也没有住在自己的家,自己的房,自己的床上,那么舒坦,那么踏实呀。
我自己早就老大不小了,自然不会象少年之时跟老人还要钱要粮。却还有快八十的老父亲牵挂,有人疼,让我知道家的方向,心的坐标,该是多大的造化和幸福啊!
疫情之中,很多子女竭尽全力,跟冠状病毒争夺回属于自己的父母,足见父母健在之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因为父母是每个子女头顶上的天空。
这也是一个托底 ,不是物质保障,而是精神和心态上的! 有家乡,有亲情,有期待和路标的底。
从我们出生那一天开始,父母成为我们一生的靠山,永远托底,温暖,弥久,就象一面面防护网。
可防护网也必须按自然的规律,也有老旧和损坏的一天。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一语句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感到高兴,一方面又因为他们衰老而感到恐惧。
外出工作四十多年的我幺叔曾对我说:我们这个老家,有房屋,有菜园,有农田,是我们几百年前从江西南昌移民,先过麻城再到孝感重新生成的根,村子东有青山口,西有澴川水,现在农村网络、自来水一应俱全,空气又好,老根不能搞丢了!|“你父亲先守,他退休后我来守,再过十年该你守了”,么叔郑重我嘱咐说。
不知道诸葛亮心里是知道蜀国到时是不存在了,几代人以后的事,他实在也管不了。
他还说,我们普通人,过了四代以后,基本没人会想起你了。
我比他要乐观,觉得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首先“五服”之内要活好,相亲互助,至于很久以后的事,我相信我们血脉还在,正如相信这块土地,我们的民族永远还在一样。
出自于朴素的认知,二叔生前一再动员堂弟,花大几十万把家里老房子改建了,新房自来水、网络一应俱全。两层小洋楼,漂亮,坚固,都是水泥现浇,作为家族逢年过节团聚,休假之用,早已分家的兄弟,侄儿侄女都有房间可以住。
现在我们大家在外打拼,发展的尚可,在城市都有各自的房子。
故土难离,可孩子们在外面出生在外,读书在外,他们对我们的老家不熟悉,再过了几十年,也没人会种田了,让他们到父辈祖辈的旧居。每年住上十天半个月,客观地讲,是勉乎其难了。他们有自己的半径和平台,甚至身份证前几位数字(指省市)就和父母不一样,
这么好的房子怎么办?我么叔沉吟了一下,至于这个遥远的事 ,把房子直接交给村委会也是一条路,而房子已经承载我们这几代人温度和精彩。
目前。该怎么守呢?枝繁叶茂,树大分丫,子孙们各有各的小家,但至少在春节团聚,在清明节祭祖,十几个子孙从四面八方回来,有一两个老的在张罗,能热锅热灶,有饭吃,象现在一样,早早准备了被褥,到了晚上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睡觉一以慰车马劳顿。
听说有一个长辈,在外面从政,官当得不大不小,每年清明,带着老婆孩子,来父母的坟头磕几个头,往往径直回城了。他家里堂弟堂侄也多,毕竟是清明节,一来不便打扰,二来他老家的房子垮塌了,想在老家住一夜,还得借宿......
所 以,家大口阔,我觉得一定有人在老家托底,打理,年轻时大家各忙各的,不管你北上广,还是海陆空,老了,老家还得有一个代表来主事儿。
有人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句句直逼人心。万一将来只剩下下归途,而我作为那一房头的长子长孙,逢年过节,能呆在老家,出一个头,能为弟妹们,为子女们,托一下底。
春节前,几个老兄弟在一起一个来喝一杯,我的堂弟主动报名,他说以后来接我的班,来为这个家族托底,他知道我这个长子长孙,只有一个独生女儿,说不定将来留到国外呢。
这个堂弟,当时学习不怎么用功,我人在外地,经常写信鼓励他,回家过年看他的寒假作业没做,还打过他的屁股呢。
有老人,有老屋,才有老家。
因为不论我们走多远多久,天边总有一双双先祖的眼睛注视着我们,哪怕个体生命消逝,但是整体家风和血脉永远延续传承。
所托底的上面,是血脉绵长,是慎终追远,是收获,是兴旺,是美丽,是团结和凝聚,是奔波者的安慰剂,是奋斗者的加油站,是永远的心灵港湾,更是我们的梦想和未来。
有一种能托底,叫在老屋里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