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2015-06-29 17:24:11)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语文知识、学生学习 |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诗脉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单位的。
起元人乔吉论作乐府之法,有所谓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即“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见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八)。如何起得“美丽”呢?一种方法是开门见山。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纪昀批:“一起意境阔远,倒摄四州,有神无迹。通篇情景俱包得起。”(《瀛奎律髓刊误》卷四)另一种方法是婉转入题。中国古典诗歌的“言志”“缘情”传统,含蓄蕴藉、忧而不困、哀而不愁、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的起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中,以兰叶的“葳蕤”和桂华(花)的“皎洁”,抒写自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怀。第三种方法还可以突兀入题。即一开头便出人意料,用精警之语来吸引读者,力避平庸。如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先提出一个问题,引人注意。如果倒过来,先说二月山城未见花,所以春风疑不到天涯,就不像这样有诗意了。无论哪种“起”法,都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以振起全篇。
承承是开头景、理、情的延续,或阐释,或铺陈,或发展。方式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等等。如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中的“清晨”“古寺”“高林”,既显章法浑圆,又使得下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要之,“承”不仅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得后面的“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转“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或作者思路上的转换(如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开辟新话题、新意境,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如果说“承”不妨和缓,那么“转”则要求突起,有波澜,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如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从贬所渡江逃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强烈,但诗中却宕开一笔,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地说明了作者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另一方面又怕家人受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得淋漓尽致。
合所谓“合”就是指诗句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悟写清”“神光所聚”的“诗眼”和“词眼”所在。因此,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更应留意于此。唐宋诗的结句方式很多,但不外乎明结和暗结两种。明结,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句叙事点题,结句更是扬“青春作伴好还乡”之乐,抒“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惊喜之情。此类结句具有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暗结,即以景语结情语,用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李益《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结句就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遥寄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如果善于从结句切入,会给我们提供一把解读诗歌主题和形象的钥匙。
(选自语文出版社《唐宋诗词鉴赏》,2007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