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孔子教育思想简述

(2015-06-29 17:21:00)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研究

http://121.199.62.80/images/images_liulan/top_btn.gif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中国儒家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是世界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创办私学,传说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名学生,其中“受业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七人”,也有说七十二人。即所谓“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他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详情请看——

  孔子认为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则是启发诱导。他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精神和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发现困难,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后,教师要适时指导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如学生未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则不勉强施教,因为面面俱到的单方传授,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孔子特别强调启发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艺术,善于运用学生熟悉的、浅近的事例或道理推阐出深刻的思想,让学生能够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所发挥。孔子与弟子讲授《诗经》时切入仁礼道德的讨论,常有意外收获,即是最好的例证。

  与此密切相关,孔子又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宏观把握上,他按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分科教育,定向培养,这就使其弟子同样身通六艺,却是各有所长。就具体教学过程而言,孔子对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以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的才能。

  在具体的学习方法方面,孔子力倡学思并重、学行并重。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主张把感性的读书与理性的思考结合起来。他主张把“行”作为求知的目的、验知的标准,认为考察、认识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否则就是无用的。他甚至强调道德践履比学习书本文献知识来得更重要,“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孔子更形成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孔子一贯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他强调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互有助益,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在积极思索后做出的反馈,能够进一步促动教师的思考与教学。他不赞成学生对老师一味信从,力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表达自己的体会和不同意见,教学相长。

  综括观之,孔子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大规模创办私学的教育实践试验,形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他结束了一个时代,使“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格局一去不返;他又开辟了一个时代,以孔墨为旗帜,诸子私学竞相而起,学术思想、文化教育进入空前自由、发展的时期。孔子之后,孟子、荀子两位儒学大师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儒家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深刻影响并规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路向。即使是现代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仍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和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