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隆尧 |
分类: 燕赵乡音 |
实拍:存世1300多年的隆尧唐祖陵
王尹村探访唐祖陵
7月7日,是农历24节气中的小暑。应朋友之邀,我与古碑爱好者赵振和、董勤锁驱车百公里,前往邢台市隆尧县王尹村探访唐祖陵。
唐祖陵位于隆尧县城正南6公里的魏庄镇王尹村北的唐祖陵,是唐高祖李渊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二陵共茔,合称“唐祖陵”,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初陵所处地势为东、西、北三面较高,南面较低。盛唐石雕均在中间洼地。墓葬于北面高地,呈南北向。墓前,四翁仲两边分列。其南,两旁墩立欲吼石狮。再南,六匹石马两厢并列,每马左侧站有马夫一人。最南,二石华表东西相对。遥望唐陵遗址,昔日气势雄伟、巍巍壮观之气势犹存。
建陵人为赵州刺史杜敖等人
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多次派遣使臣左骁卫府长史长孙无忌与邢州刺史李宽、赵州刺史杜敖等“检谒茔域,画图进上”,着手规划修建祖陵。664年,祖陵修建完工,历时十八年。唐高宗特敕二祖陵墓“各宜配守卫户三十人”,并诏令州县官员代表皇帝每年巡祭祖陵。677年,诏令追封二祖为宣皇帝、光皇帝。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派赵州刺史、上柱国田再思,象城县令宗文素率象城、柏人、任县三县民众维修、扩建唐祖陵附属建筑光业寺,725年完工后,刻立《光业寺碑》。
存世1300多年,巍巍壮观之气势犹存
唐祖陵经历了1300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陵墓封土已平,整个陵区形成一片低于周围地面的洼地。两侧原存唐代石刻自南向北依次有:石华表1对、翼马1对、鞍马及控马人各2对、文武侍臣3对、镇陵石狮1对,共20件,现存17件,毁失3件。
唐狮为代表的陵墓石刻,是河北省唯一一组唐代帝陵级石刻,其雕刻之精美,造型之生动,气势之雄伟,堪与陕西关中唐诸帝陵、河南恭陵的同类雕刻相媲美,是唐代一流的艺术精品。这对石狮高1.5米,有两层座。第一层座与狮为整石雕成。石狮昂首挺胸,后蹲作雄踞之势,其形态怒目前视,张口欲吼。颌下透雕三绺胡须,脑后毛发卷曲自如;四肢肌腱突暴,前肢后侧各有一排卷曲的细毛;石狮的爪深入石座2厘米。唐陵石狮雕刻艺术精湛,形象逼真,其结构准确,夸张适度而不俗套,充分体现了初唐匠师在写实基础上追求内在神韵和气势的艺术匠心。
抗日战争前,日本古玩商人曾用两千元巨款,买通该村村长,将这两尊石狮盗运到内邱,企图装上火车运走。当地群众闻讯此事,怒不可遏,火速赶至内邱,追回石狮。当时隆平县政府将石狮移至城内,置于原隆平县政府院内,现已移交县文物保管所保存,倍显珍贵。
护陵行宫光业寺
省、县文保所部门联合勘探
2010年4月,为了编制隆尧唐祖陵文化保护规划,邢台市文管处开始对唐祖陵进行前期勘探。自11月4日起,受省文物局委托,省文物研究所和隆尧县文保所再次对唐祖陵遗址进行联合勘探。
勘探结果表明,唐祖陵最外层界限南北长2030米,东西长2204米,总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由陵署、献殿、光业寺、下宫、陪葬墓等部分组成。陵墓外围分为三圈:内垣为正方形,外垣为长方形,最外圈由若干夯土台组成。陵园的整个布局与唐代长安城的布局相似,规制为帝王规格,并且与唐代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陵园大小一样。二陵南侧的献殿相当于唐长安城内的太极殿;神道西南方向的下宫相当于祭祀地,即为明堂;陵区东南部的陪葬墓相当于长安城的郭城内的百姓生活地。通过勘探,建初陵、启运陵的基本位置也已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