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声宏紫阁_ra0
声宏紫阁_ra0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026
  • 关注人气:8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遗风犹存老茶棚

(2015-07-06 07:04:19)
标签:

旅游

历史

文化

散文

分类: 古城夜话


  遗风犹存老茶棚

                                             遗风犹存老茶棚

                  中国文化报2015年7月31日

                       遗风犹存老茶棚

     旧时,赵州的庙会上有众多大小不一的茶棚,无偿提供香客的食宿。

这种体现乐善好施精神的茶棚,随着岁月的更迭,大多湮没在历史的烟尘里。而赵州铁佛寺却是个例外,每年庙会期间,信众便搭建起冠以各种名号的茶棚,备有茶水和饭食,赶庙的香客无论走进哪个茶棚,自是饮食无忧,遗风犹存的那份古道热肠着实叫人感动。

    茶棚单从字面上看,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论水为雅事,视茶人啜客为雅士。儒释道文化所代表的“正、和、清”,均在茶的“雅”中得以体现。而棚呢,原本是用竹木搭了架子再苫盖上或席或布,用来遮风挡雨之所在,多为乡野大众而备。茶字极雅,棚字较俗,一雅一俗,妙趣横生。

    茶棚的兴起缘于旧时的交通不便。凡来进香的香客因路途遥远,饮食不便,当地的信众便自发募捐钱物,出义工搭建茶棚,无偿为远来香客提供饮食和休息的场所。使其缓解车马劳顿所带来的饥寒疲惫之苦。而搭建茶棚者,多为乐善好施之人,他们坚信“登仁寿宇,乐善为先,纳福禄林,喜施居首。”积德行善,一定会福荫后世,终得好报。

    铁佛寺是赵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寺名刹,坐落在赵县、晋州、藁城、辛集和宁晋五县交界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素有鸡鸣听三县之说。清光绪《赵州志·坛庙》记载:铁佛寺“在大夫庄、大安村、秀才营、朱家庄四村之间。地基阔大殿宇森严。为一方巨观。”寺院兴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明代残碑上有“大明朝成化年间重修铁佛、九莲圣母、药王三座大殿”,“元朝高僧曾云游到此拜佛”字样,也许就是这座古寺留下的最权威的记载了,据此分析,元代时已经有了这座寺院。而从清乾隆十三年五月四日残碑上刻有清初多方捐资重修该寺的记载来看,铁佛寺的影响相当深远,而且香火旺盛。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为铁佛寺庙会。庙会期间各地的商贩、香客、游客云集,人山人海,灯火通明。周边县市的民间艺人、艺术团体也辐辏这里。吹吹打打,热闹非凡。踩高跷、打扇鼓、耍狮子、跑旱船、扭秧歌为庙会助兴,各显神通。四天的大戏娱神娱人,更是少不了。戏台下卖肚兜的、卖虎头鞋的、吹糖人儿的同样赚的盆满钵溢。

    在铁佛寺周边,散布着众多简陋的布棚,标有“茶棚”字样,像“大安南茶棚”、“大安积善堂茶棚”、“曹庄茶棚会”、“晋州盐厂寨茶棚会”、“停住头茶棚会”等等,这些茶棚透着古意,载着亲情,足以唤起着我们对往昔的遐想。

    我认识“大夫庄老茶棚”的晋恒昌,他是赵县大夫庄村老母庙庙会的会头。他告诉我:“当年茶棚鼎盛时期,铁佛寺周边遍地茶棚,有的还是土坯房舍。‘大夫庄老茶棚’是祖宗留下的,世代相传,到现在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年。日本鬼子进中国那年才停下来,这些年又恢复起来。茶棚一般是四月初六搭建,十二拆棚。拆棚里供奉九莲圣母、玉皇大帝、送子观音还有三皇姑等。香客无论穷的苦的只管白吃饭,馒头、馃子和大锅素菜随便吃。”他说,除了这个老茶棚外,光是大夫庄一个村还有“大夫庄东茶棚会”、“小井子茶棚”和“龙牌会”等三个茶棚。

2009年,铁佛寺重建时,发掘出土一通古碑,系宁晋县孟家庄香客为感谢秀才营茶棚的热情款待而“树碑镌石”。孟家庄距铁佛寺百里之遥,碑文记载“……往来进香者甚众,此地路远村稀,香客不胜道里之劳,有村名秀才营者公议立茶棚,施茶解其烦渴。” 佐证了茶棚在当时的兴盛。

    茶棚,从远古走来,也必将渐渐地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它纪录着一段历史,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保护传统历史文化,从而弘扬乐善好施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迫切要作的一件事。茶棚,不应让后人忘记。

 

                        遗风犹存老茶棚

遗风犹存老茶棚
遗风犹存老茶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