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揉进传统武术元素的“何庄武狮”

(2014-05-25 12:30:40)
标签:

何庄武狮

非遗

苏新社

苏庆利

文化

分类: 记忆之城

揉进传统武术元素的“何庄武狮 

 

揉进传统武术元素的“何庄武狮”

     何庄村是城西一个极寻常的小村,躲在赵县地图一个偏僻角落里,很难发现。老百姓春播夏管秋收冬藏,日子过得平平常常。倘若没有村里那一大群耍狮子的人,没有河北省政府将他们的“武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或许还对这样一个村子的存在浑然不知,更难想象有机会到那里走走。

揉进传统武术元素的“何庄武狮”

 

     循着咚咚锵锵的锣鼓声,我们来到村西办喜事的那户农家里。欢快的乐曲、高大的气拱门、四处张贴的大红喜字,农家婚礼喜气洋洋的氛围被渲染的淋漓尽致。60岁的苏新社是何庄村新社武狮团的团长,因为是同村的老乡家办喜事,苏新社的舞狮团照例前来助兴,婚礼现场有了威风的狮子捧场,显得格外喜庆。舞狮场就设在事主家门前,老苏说,因为场地小,今天仅仅出了两只狮子。除了武狮表演,苏新社的团队里,还保留着一些传统武术节目,如舞钢叉和舞流星,这些传统技艺已经不多见了。 

揉进传统武术元素的“何庄武狮”

      新娘子已经迎娶到家了。婆家人开始紧锣密鼓准备丰盛的午宴。在这样的日子里,武狮团也会被主家招待一顿结婚喜宴。

      何庄新社武术武狮团的锣鼓在一旁卖力的敲打着,时缓时急伴着武狮的节奏。场上耍狮子的艺人,通过“走梅花桩”、“狮子望月”、“穿档过桥”、“跳八字”和“跳、转、腾、扑”等动作,展现出狮子威猛剽悍的一面。滚钢叉以表演惊险著称。苏焕未将钢叉靠在臂膀上,轻轻一抖,那钢叉便乖巧地缠上手臂,先是从左臂滚向右臂,再由右臂滚向左臂,钢叉稳住后,只见他一切掌一撑臂,那钢叉又顺势滚上他的脊背,犹如灵蛇。滚动钢叉,钢叉上的两片铁圈随着转动发出“哗啦啦”的声响。苏焕未还把钢叉抛入空中,落下时扔在其身体上滚动,“哗啦啦”的声音便在空中响起,荡人心魄!站在桌子上表演的是17岁的任小华,他跟师傅苏焕未学艺4年,看着徒弟露一手,老苏笑得合不拢嘴。

揉进传统武术元素的“何庄武狮”

    参加婚礼的人们纷纷掏出手机拍摄难得一见的民间艺人表演。热热闹闹的民间艺术表演,为农家婚礼增添了几分意想不到的喜庆色彩。

揉进传统武术元素的“何庄武狮”

    27年前,出身于武术世家的苏新社,把握市场机遇,与本村东少林会的苏江海、王占英、徐红叶等人组建了第一个股份制的有演出收入的“武术武狮团”。这个团队打入市场以后,演出效益非常看好。随之又有苏庆利等人组建的第二个武狮团。形成了何庄武狮百花齐放的局面。他们有合作有竞争,你方唱罢我登场,将个何庄村的狮子舞得风生水起,声名远播。正是因为有了老苏和小苏两支舞狮团的竞争,何庄武狮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这些年,老苏靠组织武狮团表演发了家。新盖起一溜里外贴满瓷砖的高房大屋。他家的大门坐北面南,高高的墙头外是小菜园。这是个只有乡村人家才有的那种极宽敞的农家院,花花绿绿的瓷砖由里贴到外,透着生活的富足。院子当中停着一辆带棚的机动三轮车,车上是一面大鼓和舞狮子的道具。一看便知是老苏外出演出的代步工具。房里堆满了狮子头和狮子皮,杂乱地摆列着刀枪剑戟斧钺钩釵以及流星九节钢鞭等练武、表演的兵器。

揉进传统武术元素的“何庄武狮”

 

    农闲时节,老苏就领着一班人在自家的院子里操练。一招一式用心去教年轻的武狮员。这些小伙子在老苏手把手教练下,他们爬上两张桌子摞起来的高台,在桌子“走梅花桩”、“狮子望月”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爬上去练习动作,再双双纵身跃下,不知重复多少次,训练的非常刻苦。

    苏新社留着小平头,长得墩墩实实。他对何庄村的历史了解的不少。他说:“何庄村历史悠久,县地名志里有所记载。因本村位于洨河南岸,上古时期有‘河滨村’之称,后不知何时改为了‘河庄村’一直延用到了70年代末,又不知因何被改为了‘何庄村’。相传,早年间嵩山少林寺失了天火,寺院毁于一旦,众僧难以维持生活,各逃其生,有两名少林武僧化缘来到何庄村,受到热情好客的何庄人的礼遇。两名武僧为回报村民,便将少林武功中的大洪拳和小洪拳传授给东西两家男子,村里的年轻人爱凑伙,每到晚上或农闲时节,也都跟武僧习武。自此,村里武风日盛,还形成了东西两个少林分会。此后,少林会的年轻人,凭借着过硬的武术功底,很快又把舞狮练成,形成了何庄村独特的武术带舞狮的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我还有个想法,打算办一个班,教教村里的年轻人,再写一本《何庄武术舞狮发展史》,把祖辈口传的拳论和狮谱整理出来。这样,老辈人留下的东西才不至于失传……”

    老苏的舞狮团很火,一年有250多天忙着为庙会立集、企业庆典、结婚寿庆演出,按他的话说是,活儿多得干不过来。 

揉进传统武术元素的“何庄武狮”

 

    小满时节,小麦的籽粒已开始饱满起来,每个麦穗都长得胖嘟嘟的,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村东口,就是广阔的麦田。麦子长得很壮,温热的风刮过,一波波的麦浪轻轻地推涌着、追赶着,向远处荡漾开去。沉甸甸的麦穗你靠着我,我挤着你,这边一推,似乎那边就要摇晃。麦田里麦梢儿上的黄色若隐若现,农谚讲:“芒种见麦茬”,到了芒种麦田就全部变黄啦,收割机一过,地里就只剩下麦茬了。

揉进传统武术元素的“何庄武狮”

    苏庆利是一位瘦小的年轻人,四十挂零的年龄,他是何庄村另一支武狮团的团长。每天清晨,他会穿好练功服,到村东口一块土台上打几套拳,只见他气沉丹田做了个启式,接下来“骑马蹲裆”、“金鸡独立”、“仙鹤展翅”、“黑虎掏心”、“回头望月”,等一连串的拳式,步稳势烈,刚劲有力,一套拳下来,脸上已经是汗津津的了。从他的拳路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何庄武狮的影子,难怪何庄武狮的武字不是舞蹈的的舞,而是武术的武,原来他们将舞狮的技巧动作与传统武术的动作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这种武术带舞狮的风格,体现了何庄民间艺人非凡的创造力,应该说是富裕起来的新型农民对民间艺术的一大贡献。苏庆利的一招一式,让人不由缅怀往昔那一缕逝去的古意。

揉进传统武术元素的“何庄武狮”

   这块土台子四周是一片高高的白杨树,太阳像一个喝红脸的醉汉,一点点从地平线升起,不一会儿就挂上树梢,发出刺眼的光。小鸟醒来的最早,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唱着歌,观看苏庆利晨练,婉转的鸣唱似乎是为早起的晨练者喝彩。苏庆利练拳的土坡上,五颜六色的无名野花恣肆地绽放着,这是城市里难以见到的一道风景。透过树林便是向远方铺展开来麦田,那麦田齐刷刷的,微风荡过飘来阵阵即将成熟的麦香。 小苏幼时跟本村徐书民、王占英学拳脚、练舞狮。练的是传统的‘大洪拳’。

    等他的几套拳打下来,透过树林子,已经隐隐约约地够看到麦田小路上一伙舞狮人年轻的身影了。红红的服装、鲜艳的狮子头,行走在绿色的麦田里,仿佛是一艘彩色的画舫劈波在绿绿的湖水里,透着说不出的美。这伙年轻的舞狮人,正是他所带领的武狮团队。只要不忙,大家总要聚在一起练练功夫,排练一些新的动作。

揉进传统武术元素的“何庄武狮”

    虽然不是舞台上的正式演出,武狮团的小伙子们依然舞动的十分到位。在这片接地气的土地上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何庄武狮的迷人风采。他们或群狮齐舞,气势恢宏壮观;或三俩戏耍,妙趣横生。“跳、转、腾、扑”等动作孔武有力,展现出狮子王者的风范,同时,把期待时的“盼”,快乐时的“欢”、亲昵时的“吻”、找寻时的“搜”、惊恐时的“怕”以及“瘙痒、舔毛、打滚、抖毛、弓腰、啃爪、掏耳朵、打舒展”表现的惟妙惟肖。咚咚锵锵的锣鼓伴奏是舞狮队的灵魂。它和舞绣球的耍狮人相配合,指挥舞狮者的节奏和动作的易难。村里人淳朴、爱热闹,不一会儿,我们身边就围拢过来一群看热闹的乡亲。

揉进传统武术元素的“何庄武狮”

    前面提到的苏新社的武狮团侧重在家门口演出,与其不同的是,苏庆利的何庄武狮团,已经把队伍带到全国的大中城市中扮演,使何庄武狮走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武狮团80多人,常年在外演出,每年商业演出百余场,兰州、威海、天津、衡水、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处处留下何庄武狮的靓影。

    中华大地上的村庄星罗棋布,何庄村和其它村舍—起久存于这历史长河之中。不同的是该村有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一直延续了下来,那就是武狮。从何庄村回来好几天了,心里却一直想着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想着那些舞狮人,这里不仅蕴藏着属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也拥有足够多的现代富庶与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