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同学

标签:
教育情感我记录杂谈城市印象高考校园 |
分类: 深度反思 |
姚同学是个农村学生,长得清清瘦瘦的,家里种植葡萄,家境也还算可以。姚同学去年参加高考,考得估计很惨,要不然也不会到我们学校参加对口高考补习,职业学校的对口升学为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提供了另一条上大学的途径。说实在的,现在的普通高考太难了,不是智力超群的恐怕难考上。就是高三的老师,让他再参加一次高考,不见得能考上。考上大学的也掉了一层皮,到了大学就一门心思地玩了,书扔到昆仑山了。
没有考上的学生心情谁都能体会到,那真是五味杂陈,要面子没有面子,要里子没有里子,到哪儿都抬不起头。还要为以后打算打算,外出打工实在不甘心,复习再考,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口升学相对要容易一些,吸引了不少高考落榜生。
到了这个境地自然是没精打采的,除了少数没心没肺的,情绪大多低落。所以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打起精神来。他们那个班的班主任是个小姑娘,长得漂漂亮亮的,很有水平,也很敬业,整天和他们在一起,下午放学后还为他们补习英语,对这些少男少女们自然有一种亲和力,渐渐地班里有了笑声。
但是对口升学要考专业课,财经专业课,这是他们以前所没有接触过的。一开始摸不着头脑,再加上财经专业课不像艺术类的,趣味性也不大,上课的时候渐渐地没有了精神。
起先对姚同学也没有多大的注意,可能上课也提问过一两次,感觉有点蔫蔫的,没精神。我上课有个毛病,就是记不住学生名字,这很不好。能够一口叫出学生名字,尤其是在下课的时候,或者在路上偶遇的时候,对学生是个莫大的鼓励。
第一次单元测验后,记住了他。一是他考得还不错,大约是第三名;二是他的字写得象鬼画符一样,几乎认不了,所以印象很深。
这次测验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大家有个好的开端,有了信心以后就好办了。我表扬了大家,尤其表扬了姚同学。看他的样子,有点兴奋,估计在中学的时候很少受到过表扬。人都是喜欢表扬的,就是我们老师,要是校长天天说你不行,你肯定气得不干了。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效果律告诉我们,积极满意的行为结果会提高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反之,消极的不满意的行为结果会减弱这类行为今后进一步发生的可能性。所以,想把学生考倒的老师绝对不是好老师。老师应该让学生在每次考试中都能够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再加以肯定和表扬,以后学生学习的热情一定会提高,效果也会更好。
姚同学的经历印证了这个规律。以后上我的课特别有劲,倒不是说我的课讲得有多好,主要的是上次的表扬。下课的时候,我到办公楼一楼的大厅里休息,他跟在我后面找我问问题,每次都问到上课,直到满意为止。
要是每个学生都这样问就好了。我在班上又表扬了姚同学的勤学好问,鼓励其他同学多问问题。姚同学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兴奋。我怕他以后不再来问问题了,但是这个担心倒是多余的,他还是一如既往。其实,这对老师也是一个莫大的帮助,通过学生的问,老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哪些问题,以便改善和提高。
姚同学就这样一直坚持下去,三门专业课他学得都是有声有色,在班级名列前茅。只可惜英语太差,尽管班主任(英语老师)再三补缺补差,终究没有提高上来,始终徘徊在四、五十分左右。我劝他在基础课上多下点功夫,尤其是英语,他笑着说他的基础太差提不上来了,要是一开始就在这儿学英语,他肯定能学好。然而他也不气馁,他相信自己的专业课能够弥补英语的不足。
高考的成绩下来了。姚同学考得非常不错,专业课在班级数一数二。还是英语拖了后腿,其他同学大都考了一百多分,他只有四十几分,否则可能就是本科了。他最终上了一个很不错的高职学院。
姚同学内心充满了对我的感激,这我能够感受到。只不过他不善言辞,没有表达出来。暑假的一天我在办公室写东西,他打电话说来看我,带了一大纸箱葡萄给我。我推辞不要,他有点急了,说是家里刚刚摘的,新鲜,比市场上买的好,我只好收下。
从教二十多年,这是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一个学生的变化成长,第一次亲手将一个学生教育成功,第一次真正感受教育的魅力。
姚同学对学校依依不舍,来过好几次。国庆节放假回家又来看我,跟我聊了很长时间,聊大学里的生活和学习。我忽然想起了他的字,要他把字练好,字是个门面,鬼画符一样可不行。他笑着说已经在练了。交谈中,姚同学的言语里充满了自信,当年来学校补习时的萎靡不振一扫而空。
相信姚同学以后会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