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镜,魔镜,谁最美?

标签:
情感散文文化文学/原创我记录人文/历史杂谈 |
分类: 谈天说地 |
镜子具有魔幻的色彩,古人说镜子能勾走人的灵魂。所以我对镜子一向是敬而远之,即便是整冠,也是匆匆一瞥,不敢久觑。倘若久了,镜中人越来越清晰,纤毫毕现,却越发不像自己,似乎隔了千年万年,千山万水,心里不免起了一个苏格拉底式的问句:我是谁?越想越觉得自己觉悟了,起了禅机,然后像贾宝玉一样的发起呆来,着魔似的“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折腾了半天,还是“从来处来,到去处去。”或者曰:赤条条的来,赤条条地去。
然而古代的镜子却没有这样这样清晰,因而也就没有这样多事。上古时期,水是最好的镜子。站在河边湖畔,水中的人影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与其说是照镜子,倒不如说是欣赏山水景致,根本没有机会想起禅机。越女西施浣沙溪中,水中倩影竟让鱼儿沉到水底。西施借水为镜本无太多的想法,却让鱼儿有了想法,借着西施的美貌照了自己,知羞而后沉。不知是溪水印证了西施,还是沉鱼印证了西施,抑或是西施印证了沉鱼?
如果天天都跑到河边湖边借水照影,久了也不是个事。所以干脆用水盆将水端回家,这便是监或鉴。后来又有了石镜、铁镜,最终是铜镜。据说是镜子是黄帝的第四个老婆嫫母发明的,嫫母长得丑,所以又叫丑女,一直不敢到河边照镜子。一日在山上挖石头发现了一块发光的石板能照见自己,就藏了起来,私下不时地照照,再也不用到河边去。可见镜子带有一种私密性,大家在一起照镜子总是不好,漂亮的得意忘形,丑的自惭形秽,结果是不欢而散。窃以为以水为鉴(镜)或以铜为镜是最好的,虽不甚清晰,却有一种朦胧美。且人不能细看,细看便无美人,细看便无完人。只要不是大是大非,些微瑕疵反而显得有个性。
但是,历史这面镜子却是无比的清晰,明察秋毫。然而,又有多少人愿意让脸上的暗疮历史这面镜子前暴露无遗?于是,粉饰便成了照镜子前必备的一种手段。
不知在何时出现了魔镜,也不知是真是假。据说是问一句:魔镜,魔镜,谁最美?镜子必然能作答:你最美,不过……。从这种中庸的答案看,魔镜想必出自中国,却好像是在波斯,或者更远的地方。然而风月宝鉴真的是来自中国,让贾瑞瑞大爷快活了两三回,却兴奋过度送了命。
破镜重圆是喜剧还是悲剧?既然团圆了,在中国就是喜剧。也是因为铜镜,徐德言才能将它劈开,与乐昌公主一人一半;也是俩人心未碎,所以终能重圆。倘若是玻璃镜,便成碎片了,如何重圆?正如一首歌中唱的:爱人的心是玻璃做的,即破碎了就不能在愈合。就象那支摔破的吉它,再也听不到那原来的音色。
还是回到那个古老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当我提问的时候,镜中的我也问着同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