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职业教育漫谈之二-----动手动脚

(2006-11-21 14:46:19)
标签:

教育

文化

我记录

校园

杂文/原创

分类: 麻辣教育
职业教育漫谈之二" 动手动脚
 
  目前,就全世界而言,职业教育发展得较好的有两种模式:一个是德国的双元制,另一个是澳大利亚的项目包(也叫培训包)。
     德国双元制的特点是把职业教育分成两部分,理论教学由学校完成,实践由企业负责。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实习是在企业进行,是真枪实弹的实习,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技术技能,尽快熟悉企业环境,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而且在实习期间还有工资,解决了学生的学费。但这种模式在中国推广不了,因为没有哪一个企业愿意负责学生实习。                         
     澳大利亚的项目包模式是把每一个培训项目通过打包的方式形成一个个项目包,然后通过招标的形式将项目包承包给每个愿意接受培训任务的学校,学校只要完成培训任务(当然要考核、验收),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至于怎么教,用什么教材,那都是学校的事。只不过这种模式对老师的要求特别高,除了学历(本科以上)、教师资格外,还必须在工厂工作八年以上。试问我国的职业学校有哪一个教师符合这种要求?
     尽管这两种模式在我国都难以推广,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其中借鉴到到很多东西。尤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习”或者叫“实训”。
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上还是因循基础教育的那一套做法,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模式,特别是在技能培训方面做得不够。我们虽然也有“实训”,但这种“实训”与国外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有很大差别。从其目的来看,主要是为了印证、复习、巩固理论课;从时间来看,是在理论课完成以后进行的,严重“滞后”。有时候理论课还没有讲完,全班学生已经“倒了”一大片。
    职业教育的目的,说白一点,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所以,动手能力至关重要。理论,倒是可以退居其次了。
    但是,中国的教育历来都是重理论、轻实践。道理能讲一箩筐,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
   “穷理致知”本是宋朝的程子(程颢、程颐)、朱子(朱熹)提出的,代表朱程理学思想的。但怎样“穷理致知”,朱程的方法却变了味。他们提倡格物—穷理的哲学。什么叫“格物”?有一个例子,是格物哲学到了明朝的一个故事。明朝有一位大哲学家叫王阳明,有一天,他同一位姓钱的朋友研究格物,“格”什么呢?格竹子!先由王阳明的朋友钱先生动手格竹子,拿一个凳子坐在竹子旁边望,看了三天三夜,格不出来,病了。王阳明说:“你不够做圣人,我来格。”他也端把椅子对着竹子望,望了七天七夜,王阳明也格不出来,病了。于是王阳明说“我们都不配做圣人,不能格物”。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传统的不动手动脚。
     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实际上也就是格物教育,只不过是学生在课堂上格老师。学生坐在下面,望着老师在讲台上讲,在黑板上写,天天格,月月格,年年格,格到最后,什么也没有格出来,倒把学生格晕了,格病了,格跑了。
     其实,正确的格竹子,应该是把竹子劈开,拿显微镜来仔细地观察;或者把竹子捶烂,加上各种试剂,做各种各样的试验,然后就可以知道竹子的性质,竹子的结构,竹子的用途。为什么王阳明没有格出来,因为他没有动手动脚。
     可喜的是,我国目前正在职业学校中推广的模块化教学,可以说是正确的格竹子方法,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脚。
     模块化教学以每个任务作为一个模块,分为六个步骤:1、交待学习任务的目标,2、教师示范性操作,3、学生模仿性操作,4、理性讲解(知识点,归纳与阐述),5、学生任务性操作,6、学习效果的评价与总结。
     在六个环节中,突出技能教学,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第一目标,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用中求创,实现“教、学、做合一”,“学、用、创结合”,“心、智、体共进”。
教育界经常大谈特谈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在有升学压力的学历教育中是一种奢望。其实职业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们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成为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的人。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这样做,也一定能够做好。
     模块化教学不是唯一的,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或者模式?肯定有!只有我们勇于探索。
但前提是必须动手动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