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诗赞吕思诚
(2022-10-28 09:26:55)分类: 科举资料 |
|
|||
在封建时代,平定的诸多学子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做出许多成绩,或受到百姓的赞许,或受到上司的赏识、皇帝的奖赏,但是得到皇帝诗赞的,目前笔者发现的只有吕思诚。 乾隆皇帝一生六次下江南,其中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第二次下江南。二月初,乾隆皇帝一行到达景州的刘智村。明朝初期,该村因地势低洼经常遭水患,村西北的一座古庙难以保存。该村刘智老人捐资并主持将古庙迁移到村东南的高处重建。新庙建成后,随之有人来庙附近安家落户逐渐成村,当地人为纪念刘智老人的功德,将该村命名为“刘智庙村”,后来逐步演变成了“留智庙村”。留智庙村位于河北景县东南,隔运河与山东德州相望。乾隆皇帝南巡至此,当即赋诗一首,赠送官员,以示诫勉: 刘智社 古社界燕齐,旧名存刘智。 闻昔吕思诚,令蓨称循吏。 五马巡民间,曾以行田至。 均徭劝树畜,彰善与农器。 吾党直在隐,李氏感兄弟。 安得如斯人,郡县各一置。 历久观厥成,无为而自治。 乾隆皇帝这首诗收录在他的《御制诗二集》中,诗题中的“社”,是元朝在农村实行的一种村疃组织,五十家为一社。诗中所说的吕思诚,是元代平定州人。吕思诚中式进士后,曾经在蓚县(现河北省景县)担任县尹,官民均称其为“循吏”。蓚县,古县名,隋开皇时始称蓨县,元为景州治所,明朝初期废除,入景州。乾隆皇帝的诗中所记吕思诚在蓚县的作为,在《元史·吕思诚传》中均有记载,说明乾隆皇帝曾经读过《元史》,到了蓚县,触景生情,借用循吏吕思诚来诫勉地方官员。 吕思诚在蓚县的政绩,当地人世代不忘。乾隆版《景州志》专门为吕思诚立有传记,记载吕思诚任蓚县县尹时所为:“差民户为三等,均其徭役;刻孔子象,令社学祀事;每岁春,行田树畜勤敏者,赏以农器,人争趋事,地无遗力。印识文簿,畀社长藏之,季月报县,不孝弟、不事生业者,悉书之,罚其输作。胥吏至社者,何人用饮食若干,多者责偿其直,豪猾者窜名。天历兵兴,豫贷钞于富民,令下造军器,事皆先集,民用不扰,于后得官价,亟以还民。翟彝自其大父因河南乱,被掠为人奴,岁纳丁粟以免作,思诚知彝力学,如其主与之约,终彝身粟三十石,仍代之输,彝得为良民。他日买羊,刘智社民李甲,愬其弟匿羊,思诚以其不友叱之退。有王青者,兄弟敦友爱,思诚至其家,酌酒与饮极欢。李兄弟闻而相谓曰:我等终不敢见尹矣。具酒肉,自责悔,析居三十年,复同爨。镇民张复,叔母孀居,且瞽,丐食以活,恐思诚闻之,即日迎养。天旱,道士持蛇曰:卢师谷小青,谓龙也,祷之即雨。思诚以其惑人,杀蛇,逐道士,雨亦随至,遂有年。县多淫祠,思诚悉命毁之,唯存汉儒董仲舒祠。其治专以教化为先务。”从中看出,吕思诚当年在蓚县,以教化为先务,剔弊兴利,就连乾隆皇帝也感叹“安得如斯人”! 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前后三个月。当时正值乾隆执政二十多年,雄心壮志,豪情万丈。乾隆六次下江南,并不只是为了游玩。所经之地和所做之事,虽然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缙绅、培植士类、阅兵祭陵。其中平定当时正在江浙一带任职的张佩芳、刘树坊、窦瑸等先后受到召见和赏赐。乾隆皇帝在《南巡记》中说:“六巡江浙,计民生之最要。”阐述了其南巡的目的,从中可看到其对民生的重视。在景州,想到当年县尹吕思诚把蓚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乾隆皇帝不禁感慨:“安得如斯人,郡县各一置。历久观厥成,无为而自治。”他想各个地方要有吕思诚这样的人治理,皇帝治理天下就“无为而自治”了。 吕思诚(1293~1357),字仲实,元代泰定元年(1324)甲子科进士。授同知辽州事,改景州蓚县尹,擢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又升编修。后任监察御史、国子祭酒、集贤学士、翰林承旨枢密副使、御史中丞、中书左丞、光禄大夫、大司农,是封建时代平定籍官阶最高的进士。吕思诚素以刚直、廉洁闻名,不为势力所屈服。康熙版《山西通志》卷二十记载吕思诚:“家贫力学,晨炊不给,欲以布袍易米,室人难之,思诚为赋诗解嘲,略不经意。登泰定年进士,授辽州同知。调景州,兴学校,毁淫祠,尹蓚邑,杀妖蛇,杖狂士。历官中书左丞、光禄大夫,三为祭酒。在朝三十年,正大光明,温肃文雅,爱君泽民之誉,烜赫当代。”吕思诚曾经总裁辽、金、宋三史。著有《介轩集》《两汉通纪》《正典举要》《岭南集》《仲实集》等若干卷。卒谥忠肃,祀名宦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