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米芾相聚

2022-04-04 21:29:33
标签: 历史 情感 苏轼 文化 杂谈

苏轼得到赦免消息时,是通知移居廉州(今广东合浦)。当他风雨兼程到达廉州,还没停稳脚步,就接到移居永州(今湖南零陵)的诏令。无奈继续启程,北向而行。

这边人还没到达目的地,那边又传来诏令,不过是一个大喜讯:他得到了可以自由定居的许可。

这一幕与他当年被宋神宗要求从黄州移居汝州何等相似。既是被流放,就有罪在身,不可违命不遵。曾经为了不去汝州,而是退休到常州生活,他几次递交《乞常州居住表》,一边焦急等待皇帝恩准,一边带着家眷缓慢向汝州进发,如果不是90岁的前辈张方平挽留在家居住月余,那一家缺衣少穿的老小终日窝居船上,说不定都要饿死、冻死或病死在路上了。

这次也同样,从海南北归,无棉衣棉被,辗转已是初冬时节,以苏轼65岁的年龄,又数病在身,能否安然到达永州都是未知数。这种情况下,告病请求自由定居,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了。

好在刚登基不久的宋徽宗对苏轼没有成见,已经赦免他从海南回内陆了,那就好人做到底吧,应允他自由定居。

决定去哪里定居倒并非难事,故乡眉山祖宅早已荒废,且进出蜀道太难,当地朋友甚少;杭州虽好,无房无产,生活成本太高;去许昌与苏辙同住是一个选择,又不愿拖家带口增加弟弟负担;还是常州最为合适,适合自己养老,子孙们也可在此地长期生活。

最吸引他的,还是常州周边的一群知心故交。年龄越大,越需要老朋友,每次苏轼到苏南一带,都心情大好舍不得离开。这帮老朋友是他的强心针、抚慰剂,他想先去常州停留休整数月,等自己身体硬朗些了,再去见苏辙。

除了苏辙,此时苏轼最想见的是朋友、弟子,其中就包括在真州(今江苏仪征)任职的米芾。他慧眼独具,自黄州第一次认识前来拜见求教的米芾,便成为忘年至交。苏轼性格豪放,米芾更有甚焉,可谓癫狂。他们相互钦慕景仰,留下许多轶闻趣事。

这次苏轼北归途经真州,与米芾相处了一段时间。或许是积劳成疾,苏轼刚到仪真不久就病倒了。米芾十分着急,时常到他的临时住处探望、送药。

《睡起闻米元章(米芾)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

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

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养病期间,米芾来看他,还与他书信往来不断,关系热络。

《与米元章(二十一)》

两日来,疾有增无减。虽迁闸外,风气稍清,但虚乏不能食,口殆不能言也。儿子于何处得《宝月观赋》,琅然诵之,老夫卧听之未半,跃然而起。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若此赋,当过古人,不论今世也。天下岂常如我辈愦愦耶!公不久当自有大名,不劳我辈说也。愿欲与公谈,则实能,想当更后数日耶?

《宝月观赋》是米芾的作品,苏轼听儿子读到一半就激动得跃然而起,可见喜爱至极。他在信中毫不掩饰对米芾的赞赏,认定他不久当自有大名。

《与米元章(二十五)》

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年瘴毒耶?今真见之矣,余无足言者。

这封信夸赞米芾有凌云之气、清雄绝俗、超妙入神,是他辗转惠州、海南八年间时常挂念之人。所谓知音,应该就是这种感觉吧。

离开真州前往常州后,苏轼的身体久不见愈,越来越虚弱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