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帖》赠别赵梦得
2022-04-03 22:41:50
标签: 历史 情感 苏轼 文化 杂谈
苏轼一辈子都用最真实的面目示人,怎么想怎么说,不会曲意逢迎,也从不掩饰自己内心对外界的喜爱、感动与赞赏。他是性情中人,年轻时如此,年老了依然如此。
在荒僻的海南岛,他有幸与同样情深义重的赵梦得相识,两人相互欣赏,结下了感人至深的旷世友谊。
赵梦得的身世无从查阅,从苏轼的书法作品《渡海帖》中大致得知,他居住在澄迈(今海南澄迈),是一名官员(职务是秘校),经常往返海岛与内陆。
由于宰相章惇(音敦)刻意迫害,所有与苏轼往来的人都遭到免谪,这种情况下还能主动接近苏轼,将初来乍到、一无所有的他奉为上宾,倾力相助,能看出赵梦得无疑是个义士了。不仅如此,每次有机会回内陆办公务,赵梦得都会四处寻访慰问苏轼的亲戚子孙,往返传递关切,不顾及自己可能会受到牵连的危险,这一份情谊令苏轼和全家人都感动不已。
苏轼遇到他是幸运的,而他遇到苏轼更是三生有幸。
1100年,即将离开海南北归,苏轼特意前往澄迈拜见赵梦得不遇,留下手书一封,没承想赵梦得连同这幅书法作品一起,成了名垂千古的文物。
这封信(书法帖)首句就是“轼将渡海”,所以又叫《渡海帖》,高28.6cm,横40.2cm,原件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渡海帖》文字:
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於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忽忽留此帋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桂府,应是广西府,所以苏轼认为有望与赵梦得在海康一见,如果不能见,那真的后会无期了。短短数语,饱含深情。而这信手写就的书法,流畅自然,千年来备受好评与追捧。
《渡海帖》赠别赵梦得
苏轼一辈子都用最真实的面目示人,怎么想怎么说,不会曲意逢迎,也从不掩饰自己内心对外界的喜爱、感动与赞赏。他是性情中人,年轻时如此,年老了依然如此。
在荒僻的海南岛,他有幸与同样情深义重的赵梦得相识,两人相互欣赏,结下了感人至深的旷世友谊。
赵梦得的身世无从查阅,从苏轼的书法作品《渡海帖》中大致得知,他居住在澄迈(今海南澄迈),是一名官员(职务是秘校),经常往返海岛与内陆。
由于宰相章惇(音敦)刻意迫害,所有与苏轼往来的人都遭到免谪,这种情况下还能主动接近苏轼,将初来乍到、一无所有的他奉为上宾,倾力相助,能看出赵梦得无疑是个义士了。不仅如此,每次有机会回内陆办公务,赵梦得都会四处寻访慰问苏轼的亲戚子孙,往返传递关切,不顾及自己可能会受到牵连的危险,这一份情谊令苏轼和全家人都感动不已。
苏轼遇到他是幸运的,而他遇到苏轼更是三生有幸。
1100年,即将离开海南北归,苏轼特意前往澄迈拜见赵梦得不遇,留下手书一封,没承想赵梦得连同这幅书法作品一起,成了名垂千古的文物。
这封信(书法帖)首句就是“轼将渡海”,所以又叫《渡海帖》,高28.6cm,横40.2cm,原件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渡海帖》文字:
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於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忽忽留此帋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桂府,应是广西府,所以苏轼认为有望与赵梦得在海康一见,如果不能见,那真的后会无期了。短短数语,饱含深情。而这信手写就的书法,流畅自然,千年来备受好评与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