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终风也解晴
2022-04-03 15:49:07
标签: 历史 情感 苏轼 文化 杂谈
1100年2月,也就是春节刚过完不久,不到25岁的宋哲宗竟然生病离世了。关于他的英年早逝,猜测很多,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宋徽宗继位后,实施天下大赦,早已无望的苏轼也在赦免之列。
他没想过有生之年还能离开海岛,回内陆去见亲人,哪怕修炼得如佛如仙、心如止水,也激动得差点落泪。第一时间整理行装,准备随时出发。
毕竟在海岛生活了三年,对这里已经很有感情,离别时照例要给当地的朋友赠一首诗:
《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苏轼情深义重,一直用真性情与人交往。以前写离别诗,都会表达不舍、流泪等情绪,如别徐州时说“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在杭州送别陈襄时说“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等。但这首离别海南的诗则十分淡定,全无半点不忍心离开的意思。他不会说谎,任何时候写诗作赋都如实抒发彼时彼刻的内心感受。离开海南前他没有不舍,只是想到不可能再相见,才出于礼貌暂且按捺自己,稍作停留。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起篇安慰前来送别的朋友,四海一家人,你们就当我远游去了,别难过。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这辈子最重要的生、死、梦(活着)三件大事,其实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生即是前世的死,死即是后世的生,活着如同做梦,做梦也相当于活着。我离开这里,与我到这里与大家相逢,都是一样的,不用欢喜,也不用悲伤。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话虽如此,想到将来不会再见面时,我也有不舍,想离去的心很迫切,不妨碍我暂且停留下来,与你们再叙叙情谊。
这首诗充满禅学意味,仿佛苏轼已经参透生死,无喜无忧。真正启程后,他回想在海南的艰苦生活,感慨良多,夜不能寐,用诗记录下来: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参(音申,星宿之一)横斗转欲三更”,明指作此诗的时间,暗喻皇帝一个换一个,天快亮了。
“苦雨终风也解晴”,明指作诗时的天气,暗喻人生连绵的苦雨和无尽的大风,终是要过去的,晴天即将来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明写当时海面所见的实景,暗喻诗人自认为与天空大海一样,本就澄清(只是被诬陷)。
“空余鲁叟乘桴意”,借用孔子(鲁国老头儿)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表达自己这几年虽然有机会漂洋过海也没能传授多少文化的遗憾。孔子发出“世道不行也许跨海才能实现教育理想”的感叹,苏轼同样认为世道不行,且有机会跨海了,回想起来也没什么成就,空余一番心意罢了。
“粗识轩辕奏乐声”,借用《庄子•天运》中的典故: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此句仍是诗人对谪居海南三年的回顾,没有完成孔子的心愿,倒是领略了庄子的玄思。
最后一句总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南方荒芜之地九死一生,心中并无恨意,这一趟奇绝之旅,是我这辈子最奇特的经历
苦雨终风也解晴
1100年2月,也就是春节刚过完不久,不到25岁的宋哲宗竟然生病离世了。关于他的英年早逝,猜测很多,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宋徽宗继位后,实施天下大赦,早已无望的苏轼也在赦免之列。
他没想过有生之年还能离开海岛,回内陆去见亲人,哪怕修炼得如佛如仙、心如止水,也激动得差点落泪。第一时间整理行装,准备随时出发。
毕竟在海岛生活了三年,对这里已经很有感情,离别时照例要给当地的朋友赠一首诗:
《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苏轼情深义重,一直用真性情与人交往。以前写离别诗,都会表达不舍、流泪等情绪,如别徐州时说“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在杭州送别陈襄时说“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等。但这首离别海南的诗则十分淡定,全无半点不忍心离开的意思。他不会说谎,任何时候写诗作赋都如实抒发彼时彼刻的内心感受。离开海南前他没有不舍,只是想到不可能再相见,才出于礼貌暂且按捺自己,稍作停留。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起篇安慰前来送别的朋友,四海一家人,你们就当我远游去了,别难过。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这辈子最重要的生、死、梦(活着)三件大事,其实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生即是前世的死,死即是后世的生,活着如同做梦,做梦也相当于活着。我离开这里,与我到这里与大家相逢,都是一样的,不用欢喜,也不用悲伤。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话虽如此,想到将来不会再见面时,我也有不舍,想离去的心很迫切,不妨碍我暂且停留下来,与你们再叙叙情谊。
这首诗充满禅学意味,仿佛苏轼已经参透生死,无喜无忧。真正启程后,他回想在海南的艰苦生活,感慨良多,夜不能寐,用诗记录下来: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参(音申,星宿之一)横斗转欲三更”,明指作此诗的时间,暗喻皇帝一个换一个,天快亮了。
“苦雨终风也解晴”,明指作诗时的天气,暗喻人生连绵的苦雨和无尽的大风,终是要过去的,晴天即将来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明写当时海面所见的实景,暗喻诗人自认为与天空大海一样,本就澄清(只是被诬陷)。
“空余鲁叟乘桴意”,借用孔子(鲁国老头儿)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表达自己这几年虽然有机会漂洋过海也没能传授多少文化的遗憾。孔子发出“世道不行也许跨海才能实现教育理想”的感叹,苏轼同样认为世道不行,且有机会跨海了,回想起来也没什么成就,空余一番心意罢了。
“粗识轩辕奏乐声”,借用《庄子•天运》中的典故: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此句仍是诗人对谪居海南三年的回顾,没有完成孔子的心愿,倒是领略了庄子的玄思。
最后一句总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南方荒芜之地九死一生,心中并无恨意,这一趟奇绝之旅,是我这辈子最奇特的经历